特有国情,婚礼上的“二回熟”之礼,你猜到了吗?
中国自来是礼仪之邦,因此,无论大事小情总会严格按照礼仪进行。其实,看似繁琐的礼节背后隐藏的是古人那些含而不露的人文情怀。
比如这婚礼,早在古代,婚礼的举办并不像如今这般热闹。
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就描述道:
“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一边是婆家顾及亲家嫁出了女儿,一边是娘家思念离去的女儿。
正是感念到这种离别之情,在先秦时期,古人的婚礼氛围总是庄严而肃穆的。
除此之外,为了表示对娘家的尊重,感谢岳父母对妻子的抚育,也缓解出嫁女子首次离家而对父母的思念,古人还为婚礼特设了一个“回门礼”。
什么是回门?
所谓“回门”,在各朝各地均有不同叫法。
如在宋代就被称为“拜门”,在清代,北方人称回门为“双回门”,而南方人则称之为“会亲”,在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而杭州则称这一礼俗为“回郎”。
而在现代,由于婚后第三天回门在汉地更为普遍,因此又有了“三朝回门”的说法。在个别地区,回门则又称之为归宁、做客、返外家(闽南语用法)等。
回门,是指新婚夫妻在结婚的第三天(有的地方是第二或六、七、八、九天中的一天),携礼前往女方家里省亲、探访岳父母。而女方家人也要准备筵席招待一对新人。
宋·吴自牧在《梦粱录·嫁娶》中就写到宋时新人回门的场景——
“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记,女亲家广设华宴,款待新婿,名曰会郎。”
也就是说从古代开始,回门就是由女家设宴款待的。
而在现代,一般来说,新女婿入席上座后也是由女族尊长陪饮的。所以如今,回门宴才有了“归宁宴”或“请女婿”的别称。只有等到这回门宴结束以后,婚礼仪式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回门有什么讲究?
那么回门有没有什么讲究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女方家人眼里,这回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婚礼,因此新人尤其是新郎绝不能掉以轻心。
一般而言,此时已经晋升为女婿的新郎官这天是要给岳父母准备”回门礼”、”回门钱”的,礼品一般为烟酒糖和保健品等,数量一定要是双数,意为夫妻成双,百年好合。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在饭后,新人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老和亲友到自己家做客。
随着回门仪式的结束,至此,忙活了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婚礼终于完结散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