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宠想法生活扎记

童年记事

2019-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香山红叶108

我的童年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有苦涩也有快乐。时间跨度六十多年,生活内容自然毫无可比性,各有时代的特点。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我们的过去,我们在幼年时期也展望不到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人们常用天壤之别比喻差距之大,用以形容六十多年的翻天覆地变化,真的并不过分。

(一)

最初有记忆时,应该是解放初,生活在农村,苏北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七八户人家,姓氏相同,远近亲缘关系。住的是土墙草房,睡的是土块垒起的床。这土块不是随意用铁锹挖出来的,是经过精心加工过的。把泥土运到场上(场也是土用石磙子压的),加上麦草碎末与水,人赤着双脚在里面踩。一直踩到土与草末完全混合,农民们称为熟土方可,然后用长方形木模做成土块,就像砖坯,只是相当于四块砖上下两块并列排在一起那么大,还要厚一些。晒干后便可用于垒墙,垒床。

家里盛粮食的也是那种所谓熟熟土做的,类似缸一样的圆形或方形的容器。冬天取暖用火盆,也是泥土做的,里面放上麦草秣,用大点柴火烧,下面草秣着火了,可以慢慢地熬着,保持较长时间不熄灭。做饭的灶也是泥土块砌成的。好点的人家,能有个木制的箱子盛衣服,多为陪嫁之物。差的人家衣服也放在泥土做成的圆筒状的容器里。离开了土,农村人便无法生活下去。

那种历史悠久的土草房有优势,冬暖夏凉。缺点是小动物太多,苍蝇蚊子不算在内,另有老鼠、蛇、壁虎、蝎子等。它们也是靠土生存。墙体下端,会有很多老鼠洞,不时会看到老鼠在屋里穿过,如入无人之境。壁虎在墙体上爬动,捕猎蜘蛛蚊蝇为生。习惯了 ,也不害怕,觉得很正常。有一次,母亲刚跨东屋门坎,门上方突然掉下来一条蛇 ,从她的肩膀滑到地上。她吓得大叫一声,我看到地上游动的蛇,是红色花纹的,无毒,但是很瘆人,赶紧帮助母亲打杀。

农村孩子玩什么呢?也玩泥巴。和泥搓泥蛋,挖野菜,捞鱼虾,在田野与水沟中摸爬滚打。那时候农田灌溉没有水利设施,自然形成的小水沟较多。和大点的孩子一起在水沟里趟水玩,抑或摸蚬子,掏螃蟹。记得我是什么也没摸到,也什么都没掏到过,但是把自己右手的银镯子留在水沟的蟹洞里,无法找寻。

(二)

学校离我们家很远,在一个五华里以外的大村子里。中间经过一个小村外围,其余皆是空旷的田野。我的堂姑、叔与堂兄、姐有五六人上这所学校。7岁那年,奶奶出面请他们带我去学校报名。此前 我没想过要上学, 只知道玩,所以心里没有准备,也没有人指导我见了老师怎么说话。站到老师面前,心里并不紧张。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坦然地报出自己的乳名。老师听了,略一沉思说道:“这孩子太小,连名字都不知道,明年再上吧!”这面试也太简单,一句话就把我刷了。回来后才知道,老师叫我报的是姓名,我的姓名只要把乳名中的小字去掉,换成姓氏即可。可我自己不知道,因为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也没人如此叫过我。

第二年,我终于进校读书了。感觉到了一个无比新奇、无比神圣的世界,对上课,作业,有着极大兴趣,因为学校生活与之前的田野、水沟玩耍实在是无法比拟。大多数学生没有书包。用一块正方形的棉布,把书本与铅笔放在一角,然后用布角盖上反转两次至对角,用别针或者带子固定,书本在后,另外对角围在腰间系在前面。在这所学校上了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成绩突出的好,还有一个重大发现:老师也上厕所,也吃饭。入学之初认为老师与常人不同,不食人间烟火。

小学二年级,转到县城一所小学,在父母身边,离开奶奶居住的农村老家。县城的孩子会玩 ,名堂也多, 而且告别了泥土。学业以外的诱惑增多了,成绩自然下降了,一年下来,只停留在中等。

小学三年级,因为父亲回老家新成立的县工作,母亲作为干部家属下放农村,我又转回原来的农村小学。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一场雪会覆盖所有田野,找不到上学的路,带着一跟木棍慢慢探路,确保不掉进沟里。化雪后路出来了,沿途的水沟却结了厚厚的冰,从冰上走很有趣 ,特别有珠算课要带算盘,将算盘翻过来,往冰上用力一推,滑下去好远。上完三年级,因为父亲工作变动,又转了两次学。后两次都是在乡镇小学(当时叫人民公社),最终读完小学阶段。

六年期间,转学四次,学习成绩二、三、四个年级中等,从五年级开始急剧上升,得益于一位姓孙的老师。他在公布考试成绩时,把成绩单贴在墙上,得95分的同学,分数后面有个红五星,100分的有两个红五星。看到这个成绩单,我感觉很好玩,于是决定认真一下,争取有个红五星。有了一个想两个,一发不可收。

孙老师教语文 兼任班主任,每天早晨学生入学时,他都搬个板凳坐在教室门口。来一个学生都先背诵昨天布置的课文,甚至包括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背上方可进教室,背不上的在教室外边继续练习。这又成了我大显身手的机会,我的记忆力比较强,课文不论长短,无论老师布置让背还是没有让背,我都全部背上。

(三)

我的童年时期,学校对学生的理想教育是一个模式:长大以后要当共产主义接班人。至于共产主义接班人具体做些什么,小学生根本不懂,也不思考。农村小学家长大多是农民,孩子上学读书只是为了识字,没有什么就业考虑,也没有心理压力。因此,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心理也是健康的。随着书本知识的增加,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也在渐进。比如知道人类生活的地球上还有许多高山,还有辽阔的草原,还有无边无际的大海,于是也会漫无边际的遐想。实际上是不能叫做理想的,对某些知识产生兴趣,因兴趣有了欲望。比如说,老师讲到大海,便想变成一条鱼在海里畅游。讲到草原,便想骑马在草原上奔驰。看到大雁南飞北往,也想变成一只大雁翱翔于天空。

小学六年从来没有笔头家庭作业,只有背诵课文需要用些放学后的时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是不管的,学期结束后有的问一下情况,识字的看“家庭报告书”,不识字的啥也不问。假期可以快乐地玩,放飞自己的思想。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童年是自己的,是自由的,是符合孩童时期发展特点的。不足之处是生活水平较低,因为那是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在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生长环境优越,知识拓展渠道多,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思维能力都比我们当年强。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对孩子的诱惑增加了很多。由于竞争意识与就业需要,学校和家长过度约束孩子,孩子们的压力加大了。童年时期过早地出现青年化,成人化迹象。说句实在话,这种状况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家长和学校不应该在孩子成长中过于急功近利。真希望如今的孩子们,也有时间天马行空般的遐想,不失童年的好奇与纯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