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行
作为一个久居西安的人,对秦岭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到大,在秦岭的大小山峦峪口之间不知走过多少回,总觉得景色大同小异,已无多少新鲜感。说来惭愧,自以为对秦岭再熟悉不过的我唯独没去过大名鼎鼎的华山。
终于有一天,我得了空闲,参加了旅行社的西岳华山一日游。
上了高速,一个小时便到了华阴。一路上,群山连绵起伏,也未见出色。坐在我旁边的文文气气的中年男子说:“看来华山的风景是比不上黄山的,黄山的风景是真的好”。我没去过黄山,也不好评论,只能说:“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风景自然是更好一些。”心中想到:华山,你一定不要让我失望啊!
车来到了华山正门,巍峨而瑰丽的山峰映入眼帘,像高耸如云的玫瑰花瓣伫立在天边。我异常激动,果然不虚此行啊。
古代‘华’和‘花’相通。遥想华夏先民,像此刻的我一样,站在山脚下,眺望这座与众不同的山峰,像花瓣一样炫丽,给它取名‘花山’,十分形象。
可以想象,他们的活动和认知范围有限,生性远比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单纯的多,因此我所能体会到的惊喜程度会远远不及他们吧!
在他们看来,华山是只有神仙才能到达的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我,即将坐上缆车,在一个小时之内直达华山西峰之巅。
身处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幸运了。
西峰缆车的长度和高度都远远超过了我过去体验过的缆车。
坐上缆车的一刹那,好像飘飘欲仙一般,着实令人兴奋。远远看着那两条长长的缆线,通向远处那刀削斧劈的山峰,我想喊:华山,我来了。
但那还不是华山,翻过山峰,华山才露出真面目,原来这条索道太高太长,中间需要一个中转站。只见西峰绝壁耸立在我们面前,雄伟壮观,缆车上所有人都露出惊叹不已的表情。
此时海拔渐渐逼近两千米,我突然觉得头晕耳鸣,有了轻微的高原反应。坐在我对面的一对六十岁左右的夫妇,其中一个拿出药瓶,取出两片药,一人服了一颗,嘴里念叨:“预防一下。”导游不建议上年纪的人坐西峰缆车,建议坐较为平缓的北峰缆车,可很多老年人一定要尝试西峰缆车,人之常情吧。
西峰索道的终点建在西峰绝顶之上,硬是把绝壁掏出个窟窿。靠近西峰的时候,心情到达兴奋地顶点,望着脚下上千米的深渊,四周如海浪一般的山峰,只觉得怎么也看不够。
华山山形独特,东、西、南三面是上千米的绝壁,只有北面较缓和,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有很多传说,关于西峰的传说是“宝莲灯”。沉香是二郎神的外甥,三圣母的儿子,似乎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神话小英雄,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他长大后是什么样子。人们只看到了他怒劈莲花峰留下的痕迹,两块巨石中间有一条裂缝,仿佛真的被巨石劈开一样。
神话自然是荒诞不经的,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信以为真。我不禁想,是谁编了这个故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编了这个故事。他(或她)很可能登上过莲花峰,亲眼看见过这两块形状独特的巨石。他(或她)一定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放在今天,或许会成为一个写童话故事的作家。可在那个年代,作者的名字湮没不闻,无人知晓。
站在西峰之巅,我俯视群山,看那岩壁上层层叠叠的纹理,那雄浑壮美的气势,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又活了过来。突然领悟到,中国山水画并非臆想、并非夸张、并非写虚,而是写实。这时我和古人心意相通,突然有了一种眼泪夺眶而出的冲动。
于是我急迫的在华山上寻找仙人的踪迹,我的华山之行也有了浪漫的色彩。
下了西峰,来到了中峰。中峰名为玉女峰,因周穆王的女儿弄玉而得名。萧史弄玉,引凤吹箫,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仙眷属”。
中峰并不大,紧挨东风旁边,山顶有一个亭子,立了一块“华山论剑”的石碑。据说有玉女的洗脸盆,我匆匆忙忙寻找,却没有找到,甚是遗憾。后来在网上找,原来是玉女峰上一个小小石臼,如脸盆大小,难怪我找不到。石臼也许平常无奇,在任何一个山头都可能出现,但它出现在华山上,被赋予美丽的传说,好比吸如日月精华,平凡的石头变得神奇起来。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连小小的石臼都是有灵性的。
杜甫有一首诗,提到了“玉女洗头盆”:
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此时最宜坐下来,闭上眼,任清风吹过发梢,想象萧史弄玉携手走来,又引凤而去。这里曾是他们的住所,西峰上还有他们的洞房,真的只是个山洞而已。按现代人的标准,神仙的日子也不是特别舒适。
从中峰到东峰,很近,但很险,直上直下的石壁上,两条粗粗的铁链子从上甩到下,形成天梯,名叫“百尺幢”,是华山三大险境之一。许多人望而生畏,从旁边开的台阶路上去了。我却忍不住尝试一番。上到一半,觉得手发抖,腿也发抖,只得放弃了。于是站在底下,看着别人爬上去,徒然羡慕不已。
一个疑问涌上心头:是谁修了华山的路?
唐代以前,华山是没有路的,很少有人登上华山,那时能登上华山的一定是一些攀爬技能高强之人。大约在唐朝,在华山修行的道士凿出了路。因此唐代许多喜爱游历的人登上华山,比如李白、杜甫、韩愈等。那时的路恐怕是比较原始的,没有现在的防护措施到位。所以韩愈登华山至半山腰,往下一看,吓得腿软,上不得又下不得,只好投了一封书信至山下,好在华阴县令派人解救,韩愈才得以下来。韩愈折返的地方后人称为“回心石”。读到这个故事我心里总有一点儿疑惑,是真有其事还是杜撰,县令连这事儿也管?
另一位大诗人李白登上了华山之巅,他信口吟到: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赏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他一生的最佳注解。
他一生游历。行踪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未想过放缓脚步,只因他有一颗热爱山水的赤诚的心。
他一生求仙。谪仙,是世人对他的称呼,他虽不是神仙,却有着神仙般的胸怀、气度和才情。
他一生任侠。那首著名的《侠客行》或许有他自己的影子。他身姿矫健,也唯有这样的身手,才能攀登天下的名山,如若等闲。
上到东峰之顶,再次出现高耸的绝壁与波涛般的群峰,对比强烈。东峰名为朝阳峰,是观赏日出的绝佳之处。夜爬华山的人会在凌晨到达这里,等待日出那一刻的美妙。可现在是下午了,无缘观赏日出美景。我按下决心,下一次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夜爬华山看日出。
一个亭子耸立在东峰之上,传说那是陈抟老祖和宋太祖赵匡胤下棋的地方。这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式风格小亭子,但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传奇的故事做背景,便与众不同起来。
陈抟老祖在历史上却有其人,他生于唐朝末年,历经唐末和五代的乱世,是一个处变不惊、飘逸出尘、深不可测的修道之人。他独具慧眼,透过纷繁的时局看出赵匡胤是能坐天下的人。老百姓对陈抟老祖业绩,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陈抟老祖与宋朝皇帝赵匡胤下棋赢华山的故事了。
关于陈抟老祖著名的睡功,引老祖诗一组,窥其一斑:
《喜睡歌》
我生性拙惟喜睡,呼吸之外无一累。宇宙茫茫总是空 ,人生大抵皆如醉,劳劳碌碌为谁忙,不若高堂一夕寐。争名争利满长安,到头劳攘有何味?世人不识梦醒关,黄粱觉时真是愧。君不见,陈抟探得此中诀,鼎炉药物枕上备。又不见,痴人说梦更认真,所以一生长愦愦。睡中真乐我独领,日上三竿犹未醒。
世人盛传,陈抟老祖一睡可长达百日,恐不确实,当是世人的夸张与想象,从老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常常睡到日上三竿,则是比较可信的。
坐在亭子当中,细想岁月悠悠,我仿佛看到:天为被、地做床,老祖高卧石上,一任清风吹过,哪管世事沉浮,这的确是一个绝佳的修炼方法。陈抟老祖被尊为华山派道士之祖,不知他的后代之中,还有修炼睡功的吗?
说起华山派,人们自然会想起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其实历史上确有华山派。其开山师祖是道教全真派的郝大通,道号广宁子,被后人尊称为郝祖。他曾受教于陈抟老祖,所以陈抟老祖也被称为华山派师祖。可见金庸先生创作的“华山派”是有历史依据的。
由于时间所限,我无法赶去华山主峰南峰(落雁峰)了,甚是遗憾,这就是跟团旅行的缺点。南峰有华山第一险“长空栈道”,是郝大通的徒弟贺志真道长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修凿出来的,高高的悬崖上,以单薄的木板相连,其上仅仅以铁链子作为扶手,网上的图片,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我缺乏挑战的胆量,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没去成。在回程的大巴上,我听旁边的中年男子说,他去了,一看排队人太多,也没体验成。我不禁暗自庆幸。
我不知道广宁子郝大通是否真的会武功,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施展轻功,飞檐走壁。我只知道,用四十年做一件事情,为后人提供方便,这就是修行吧。我必须要为这些了不起的道人点赞!
因为我买得是西峰上北峰下双程缆车票,匆匆浏览过东峰后,我紧忙向北峰赶去。北峰,名为云台峰,在五座山峰中海拔最低。途中经过华山第三险“苍龙岭”。“苍龙岭”是传统攀登华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华山最居标志性的一条路,我曾多少次在网络及电视上看到过它雄浑壮阔的身姿,今日身临其境,心情万分激动,站在苍龙岭上,环视四周,实在不愿离去,但导游一再叮嘱“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华山道路太窄,我也不能多待。
云台峰相对平缓,竖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四个朱红色的大字“华山论剑”。“华山论剑”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像“宝莲灯”等一样成为华山传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排队约半小时,我乘索道离开北峰。相比西峰索道,北峰索道就没那么惊险了。
再见了,华山。这是值得回味的地方,我意犹未尽,深深感到一日游还不能尽兴。找到合适的机会,我一定徒步攀登华山,将这一次来不及看的地方都好好游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