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朔风疾

幼小初高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

2021-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家祥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第一标准是有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以下是目前认知的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仅供参考。

      我国心理学者依据我国教育制度界定的年龄阶段是两个时期:学前期,学龄期。

        学    前    期

      儿童早期发展是人类生命最初、最重要的阶段,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力量。早期教育是从家庭生活迈向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淳淳教导,更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幼儿不是我们传统观念里什么也不懂的人,他们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最科学的,他们会启动身体所有的“窍门”,通过看、听、触、嗅、尝等全身心体验世界。幼儿的潜在能力以及各种能力之间的和谐性,是我们成人远远想不到也无法企及的。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在无意伴随下的随机、碎片化学习;是以多种感官为渠道的感知、体验式学习;是以动作伴随的操作式学习;是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儿童在主动感知世界,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因为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使其成为最好的自己。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或者家长就是要创设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想做的事情里面。

        很多家长宁可花很多钱去报这样、那样的兴趣班、培训班,也不重视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自然回应和交流,丧失了很多宝贵的自然教育机会。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奇说,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儿童和成年人共同构建着教育。教育就发生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成人能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能跟孩子积极互动,就能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认知及情绪情感的发展。因为高质量的教育来自成人与孩子之间的高质量陪伴和互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先生认为,人类的活动,本来除内部要求以外,无一不由于外界的刺激。儿童自早至晚,其本性因生理的要求表现出好动与恶静,因为好动,不得不与自然环境相接触,因为有接触,就有所反应,儿童的经验就不断地在这样连环的接触和反应当中发展而生长。

      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一,尊重孩子,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而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孩子的幸福成长需要家长用心地陪伴,充分的尊重、理解,用心地倾听,积极地有效回应。教育、学习可以无处、无时不发生。家长可以向孩子学习,读懂孩子这本书,其实,只要你肯沉下心来投入进去,你不仅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也能很好地影响父母。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空间还给孩子,把活动的选择权和确定权还给孩子。一旦把游戏的空间、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权还给幼儿,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就会看到一个个具有主动性,且独具个性特点的幼儿,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游戏,使成人在一个个真实的游戏情景中与幼儿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获得新发现、共同收获着快乐,让生活变得更丰富、有趣。

        第二,遵循教育规律,还教育原来的样子。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教育自然而然地发生。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  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场景,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尊重、顺应幼儿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重视、支持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促使幼儿实现主动、自主的发展。

        第三,实现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的教育贵在用心陪伴,只要父母用心陪伴孩子,就会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孩子发展的方式。所以家长应该好好陪伴孩子游戏,让相处的时光更有趣,让孩子在积极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相处方式、育儿方式,尊重差异、尊重文化,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会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方向与方法。让教育更贴近儿童的的生活、贴近儿童的实际,望教育多些烟火气。

          学    龄    期

        最近有一个国家对“生命”与“健康”教育的好消息是:

        此前人民日报有如下一组图片,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分年级进行了“对应”简述,作为家庭教育整体架构可供参考。具体到各年级、各家庭、各学科等当下内容的学习进程,有待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去探索发现自家带有“个性化”的愉悦过程……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导读》2021.11月刊。

2.《上海大众卫生报》2021年11月16日。

3.《健康管理学》2017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白家祥于安天      2021.11.1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