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被贴上“烂讲师”的标签?
同一个讲师的同一堂课,有人说讲的好,有人说讲的烂,那这个讲师讲的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两个人觉得讲师的课很烂,那么必然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讲师的课不行,那必然是讲师的能力问题。
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果真是这样的吗?
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某个讲师的课不行,那必然是这个讲师的能力有问题?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讲师的定位出了问题。
讲师们该如何避免被贴上“烂讲师”的标签?
定位、定位、定位!
讲师还是同一个讲师,学生却是参差不齐的学生,有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很强的学霸型人才,也有同一个问题需要反复讲解很多遍也还不一定能理解的人。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讲师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获得全部人的满意,把内容讲深一点,跟不上的学生会骂你忽悠,说你讲的太空洞;把内容讲浅一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骂你忽悠,说你没有真才实学。
我认为,每一个讲师都可以把课讲好,前提是做好定位,选择好自己的受众!
做好定位,就能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关的策略。
你想给理财小白上课,你就需要了解理财小白们都存在哪些问题,用哪种方式讲解他们更能接受;你想给金融从业人员上课,你就需要思考如何让理财规划知识更好的成为他们工作中的优势;你想给高学历的人士上课,你就要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更加严谨,甚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通才,而不仅仅是个专才。
也许,有人该骂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我能教什么学生,又不是我能说了算的”。好吧,面对这一类的讲师,我也爱莫能助了,你连教授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做主,那你就好好研究一些怎么能讨好所有人的教学方式吧。
我很佩服那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讲师,只是我做不到。
给博士们上理财课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定位的好处是什么呢?
定位可以减少沟通成本,还能获得更多的好评。
曾经,我在一个培训机构当「国家理财规划师」的讲师,上课的时间和地点我没有办法选择,就连教授什么样的学生,我亦是没有选择的权利。
作为公司的内部讲师,我的课既收到很多好评,同时也收到一些吐槽。
现在,我主要通过「在行」来当一个自由的「理财规划师」讲师,不管是评价还是匿名打分,我收获了更多欣慰,这都得归功于我对约见的学生进行了筛选。
到目前为止,我在「在行」拒绝过不少学生,也见过不少理财小白,还给很多理财从业人员分享从业经验,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约见我的博士们。
不管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还是香港理工的博士,他们给我留下同样的印象:谦卑。任何一门学科要学好都不容易,学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掌握的东西不够,轻易都不敢说精通,更不会轻易挑战权威。因此,才能时刻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
一般在约见前我都会推荐一些自己写的文章,或者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看;约见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或图表,或计算器,或举例子等;约见结束的时候,我也会提醒学生回去整理思路,并推荐一些合适的书籍、文章等。
我对每一个约见的学生都给同样的建议,但是能完全主动接受我建议的,真的就只有这些博士们了。
其实,之所以约见前叫他们看文章,是为了提高约见效率。他们中有些人可以把我文章中的某些段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有些人甚至可以把其他人需要看一个月的书在两三天之内就看完,还能就书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跟我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讨论和自我阐述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比其他学生多经过了一轮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他们必然能比别人更快掌握理财的技能。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多少人可以靠一两个小时的学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实践才是检验的必要步骤。
这些博士们不仅在约见前会做功课,约见的时候也会认真做笔记,最最让我欣慰的是,约见结束后他们会及时跟我反馈学习的心得,让我好生感动。
我看了他们写的文章,惊讶于他们把理财知识快速消耗吸收的能力,同时,我也有深深的危机感,他们千万不要转行,不然会跟我抢饭碗的!开个玩笑,因为我相信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
给博士们上理财课真的让我既轻松又愉快,也让我意识到,这类人可以成为我定位的方向。
希望每一个讲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