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时光青梅煮酒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唐探1900》——论人物割裂的叙述

2025-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雷霆一击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我看过一些影评,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该片拍得不错,令人感动。而有的人觉得,影片中添加的一些爱国元素有些刻意,颇有蹭爱国流量之嫌。这种产生分歧的看法令我有了些许兴趣,定要好好看看。

私以为,对绝大多数看惯刑侦片的观众而言,这个案件的手法并没有太多高明之处,而通过爱国的渲染反倒增加了可看性,因而我并不认为添加爱国元素不合适。可问题是,影片中某些人物的叙述有些割裂,令人费解。

白振邦是一个革命者。父亲带着父老乡亲移民美国,白振邦深知因为国家贫弱,父老乡亲在国外受尽歧视,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而自己和爱丽丝相恋,却因为自己是华人被禁止和白人通婚,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在认识郑仕良后,白振邦觉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影片的片头,白振邦深知自己被诬陷,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说出自己案发当晚是去偷枪的。这可以理解,毕竟他在为革命偷运军火,如果事发,任务就难以完成,军火被收缴,最终功败垂成。他为了革命牺牲个人,符合人们普遍对革命者的认知。

可接下来的情节令我有些困惑。首先,白振邦出现在码头被捕,在案件没有浮出水面时,我猜测是白振邦想要回国将走私的枪支贩运分发,或者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后撤到某个中立地点避风头。然而,秦福的调查结果令我错愕——和爱丽丝私奔,结果没等来爱丽丝,等来了警察。

如果白振邦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没有任何问题,最多就是个恋爱脑罢了。可一个革命者,他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和爱人私奔,这样的设定并不合适。如果剧情介绍白振邦为了掩人耳目,明面上和爱人私奔,暗中韬光养晦,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这可以和他的身份相符,然而影片并没有这种设定。

还有,影片的最后,白振邦已经猜到了杀人凶手是爱丽丝的父亲格兰特,却还要跑到格兰特家里去质问。对方摆明了要将所有的罪责都推给他,他当面去质问对方的目的是什么?自投罗网?这不是一个正常思维和心智的成年人能做得出的事。而白振邦的死亡,像是为了爱情殉道的,俨然一个纯爱战神的模样。可如果一个身负重要职责的革命党人是这样的行为模式,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可以说,影片对白振邦的描述是个很大的败笔。

说完了革命者,不得不提到一个反革命者——清廷的钦差大臣,钮祜禄氏费洋古。

熟悉满清历史的人都知道,钮祜禄氏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属于清朝的大族。在清朝历史上,这个家族出了很多名臣,也有多位后妃。可以说,费洋古属于清廷中的统治阶层。

费洋古接受老佛爷委托,前去美国捉拿“乱党”孙文、郑仕良归案,是个反派角色。相比于正派人物,反派人物往往更深入人心,费洋古也不例外。

在初入旧金山时,费洋古显示了其高傲的一面。从他嘴硬不肯下跪,到后来“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是跪了。虽然其实对方只是让他放下武器,没有真让他跪,算是闹了乌龙。这可以理解,毕竟费洋古食君禄,身为钦差大臣自然要顾大清的脸面,不能轻易认怂。不过这也很写实,这反映了清朝大族骨子里的傲慢。费洋古打肿脸充胖子而又不得不下跪的形象与晚清外战屡战屡败,不得不签订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形象极其相符,二者遥相呼应。

言归正传。费洋古的任务是捉拿乱党,自然是要尽职责的。他为了将乱党捉拿归案,不惜和洋鬼子合作,和美国佬谈判中,他依然洋装镇定,从谈判场所出来后直接吓得腿软,前后的反差更是升华了形象。

后来,费洋古为了抓乱党,不惜将秦福、阿鬼、郑仕良活埋。这三人不是乱党就是乱党的同伙,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可当他听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珍妃殉难,太后和皇上生死不明时,尤其他听到洋人要抢光紫禁城的宝贝,要睡皇帝的妃子时,场面瞬间反转,士可杀不可辱,费洋古和另外两名侍卫将屠刀砍向了之前合作的洋人,并和洋人同归于尽。

这里又有了令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姑且不论三人和洋人对抗的爆发小宇宙场景有抗日神剧之风,费洋古临死前紧紧抓住了郑仕良,说出了三个字:“救中国”。然而在听说京城被攻破前,他还恨不得将对方活埋。费洋古是大清贵族,竟然把希望寄托在企图颠覆大清的人,我不明白其中的逻辑是什么。我从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种看似有说服力的解释:京城是国都,首都沦陷,从一般的概念来说,意味着大清亡了,因此他费洋古并没有说“救大清”,而是说“救中国”,只能寄希望于兴中会再造中国。

然而,如果仔细推敲,这样的逻辑并不成立。

首先,在中国的历史上,首都被攻陷而未亡国的情况并不少见。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长安曾被攻陷六次,直到第六次才正式宣告灭亡;金朝攻陷天京后,北宋亡了,但很快又建立了南宋继续抵抗,宋朝依然尚存。清朝时期,北京也曾被攻占过。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众所周知。此时,大清政权尚存。所以,以首都被攻陷来定义大清亡国不当。

其次,费洋古作为一个满清的贵族、既得利益者,应该不会有那么高的境界。当然,在满清的贵族中,也不是没有开明的人。例如,力主兴办洋务的恭亲王奕䜣,还有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帝。可即便如光绪帝,最终的目标最多也就是走向君主立宪的层面。可费洋古这样的守旧派亲信,临终前不想着如何救他的家族和大清,而想着让乱党取而代之“救中国”,这个思想觉悟未免高得不真实。

莫言说过,作家所描写的事件应该符合人物性格本身的发展逻辑。对于电影而言,也是如此。我并不认为在影片中抒发爱国情怀,升华主题一定是坏事,但人物刻画得不符合逻辑,前后呈现的形象割裂,再好的题材也会留下败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