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荟萃品文品之家💎《文史哲》

反正我都是为了你好……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236人  宜书舟

这个周末大侄子来我家,他一进门我就来气了。

只见他前额的刘海已盖过眼睛并触及鼻梁,头发上不知是打的发蜡还是喷的摩丝,反正看上去硬邦邦的跟狗舔过似的,另外大冬天袜子不穿也就算了,还卷起裤腿赤裸裸的漏出两只脚脖子。真的,就这幅装扮,好悬没给我气吐血了。

我说:“你这是要来我家演出啊?”

他有点懵:“啊?”

我说:“我都套上二棉裤了,你就穿这点不冷啊?”

他说:“不冷啊,这样好看!”

我说:“你快别在那跟我俩犟了,这大东北的前两天都飘雪了,你不冷?!不冷怎么脚脖子冻的紫了蒿青的?再说,这幅打扮我看也不美呀!你觉得美吗?”

他很爽快地说:“美呀,咱俩有代沟,我们的美你不懂。”

我有些不耐烦了,我说:“是,我不懂,但我知道这样将来肯定会做病。”

他很洒脱的说:“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我要先过好当下。”

我有些气急败坏了:“你这孩子现在怎么这样呢!我告诉你啊,以后不许这样穿,反正我是为了你好!”

他竟然对我的话不屑一顾,轻蔑的笑了笑:“你可千万别为了我好……”

我的脸有点挂不住了,我说你啥意思!

他说:“你吧,和我爸你们都一样,成天说我这不行那不对的,其实你们就是想控制我的行为和思想罢了。不管什么事,就想让我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做,如果我不听话了,你们回头就甩我一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们这是真的为我好吗?你们懂我吗?”

他的话给我呛的够呛,从小到大,他还从来没敢这么跟我说过话,我说:“我,我,我……”“我”了半天,我也没反上来这股劲儿。

他接着说:“如果你们一直在说是为了我好,然后我也一直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么,我还是我吗?我的一切选择都被你们选择完了,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我不就成了你们手中的一个提线木偶了吗?”说完他潇洒地提着书包进屋写作业去了,留下我一个人,目瞪口呆!

我在想,我的的确确是为了他好呀,可他的话竟又让我无言以对,我忽然不知道我做的是对还是错了。

但细细想来,他说的也不无道理,我们都太容易拿着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衡量问题了。其实,回头看看,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被别人指为“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对象呢?

公众号:兰亭书榭

2008年我大学毕业,起初在哈尔滨的一家企业上班,当时月薪是5000元左右,要知道,十年之前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月薪5000已经不低了。

可是父母就是不看好我的这份工作,他们一天能给我打八百个电话,嘴皮子都快磨出茧子了,而且还发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做我的工作,总之,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必须回来考公务员。”

我曾拼命的反抗过,我说:“那个小县城的公务员有什么可干的呢?一个月就挣那么两个死水钱,还不够我自己花的,将来怎么养活老婆和孩子呀?最关键的,这个工作也太没挑战性了,一眼就能看到我60岁的样子,这样的生活实在没啥意思。”

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是,你在企业挣的多,但也一样,哈尔滨的房子多贵呀,在那买一套,在家里可以买四套,而且还比那的大。再说了,公务员工资虽然低点,但其他待遇好啊,而且社会地位高,还不累,不像你现在,一年出半年的差,那根本就不是个长远的事!”

终了他们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回来也得回来,不回来也得回来,反正我们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

可是,我明白了吗?

我在这个小县城工作已经快十年了,现在孩子都两岁半了,可我依旧怀念那段漂泊的日子。如果说我现在人生有什么遗憾,我想,那就是当初没有坚持在外面闯荡,而是顺从了父母的旨意,过上了这样朝九晚五,一眼万年的生活。

公众号:兰亭书榭

我们都太容易以自己的视角来衡量别人的对错了,所以现在想来,那句“大多数中国人不懂爱”的结论,并非荒诞无稽,而是普遍事实。

你可以在中国式的家庭里看到无数这样的画面:

父母拿着棍子监督孩子学乐器,说:“我们花钱让你学这个,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美其名曰“掌握思想状况”,反正:“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要求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因为:“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听我们的没错,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逼着孩子考公务员,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这是为了你好,让你的生活更加安稳或更有前途。”;

父母逼孩子结婚,因为:“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到现在还一个人,太不负责任了,而且,人都是要结婚的,不然以后多孤苦,我们是为了你好。”;

父母要抱孙子:“生而为人,怎么可以不传宗接代呢,子女是生命的延续啊,而且你老了,也有孩子照顾你啊,我们是为了你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梦想,可是,父母们却往往模糊了期望与强迫之间的界限,当他们的期望与孩子的想法发生冲突时,他们却又总是不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正如我们常常所说的兴趣班,其实那里哪有真正的兴趣可言呢,不过是家长的安排与孩子的服从罢了。即便有“兴趣”,也并非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的兴趣。

公众号:兰亭书榭

这种过度的关爱,其根源在于,中国的父母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而非独立的个体。因此,孩子身上承载的种种期望,也是父母自己人生遗憾的折射。

同时,代际差异也是导致这种家庭教育异化的重要成因。

代沟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在正常心智下,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必然会存在价值观的差异。尤其现在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更使得代沟无限扩大。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代际差异最大的时代。

不过,代际差异的双方往往并无绝对的对错。追求平庸化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是坏事,一份稳定的工作,早早结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生活,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从这个角度来讲,长辈们的想法并无不妥。

只是,如果我们能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换成“你快乐吗?”,我想,中国式家庭的关系断然不会如此疏离。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后可能我们依旧会面对家人们用他们的人生经验来劝导我们,或者我们就是那个劝说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还是“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请不要忘了,我们要做的,只是给宽容以宽容,我们的初衷不是强迫,而是善良。

公众号:兰亭书榭

*作者简介:宜书舟,职场老司机,80后段子王,干货有洞见,鸡汤有思想,你要不要来尝一尝?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兰亭书榭

公众号兰亭书榭二维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