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黄鹤楼逐月(新韵)浅析
七律.登黄鹤楼逐月(新韵)浅析
七律.登黄鹤楼逐月(新韵) 上夜西坡共半蟾,楼阴向北月逐南。 欲接银彩清休近,犹恐危阶小构阑。 鹜骤浓霄三韵鼓,慌张促步五层天。 抬头幸见云归处,却是遥遥旧广寒。
初学格律诗,还在平仄之间懵圈,今日以微末的见解大着胆子来浅析这首《登黄鹤楼逐月》,有不当之处绝不是对作者的不敬,我只是见识浅薄罢了。
首先我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平仄关系。
因为是新韵,按照中华新韵的标准来看,这首诗的平仄是这个样子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首诗的第一句平仄和押韵有四种关系,
①平起不押韵
②平起押韵
③仄起不押韵
④仄起押韵
是平起还是仄起看的是第一句诗的第二个字是平还是仄。
是否押韵看的是最后一个字是否押韵。
我们看第一句“上夜西坡共半蟾”这一句诗的第二个字“夜”是仄音,而最后一个字“蟾”的韵母同“南”、“阑”、“天”、“寒”四个字一样,属于押韵了。那么这首诗就属于是仄起押韵了。
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根据同联相对原则,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因为韵脚必须是“平”,所以第二句就应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样改了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了,这就成了三平调了,是不可以的,那么就需要把倒数第三个“平”改成“仄”。我们看这句“楼阴向北月逐南”的平仄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所以第二句是合律的。
我们再看第三句诗,根据临联相粘的原则,第三句也应该是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一首诗的奇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是白脚,必须是仄音(例外:首句可以是,也可以不是。)。那么第三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仄”。我们来看本诗的第三句“欲接银彩清休近”的平仄是“仄平平仄平平仄”,这就不一样了,考虑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严格遵循规律,第二、四、六个字必须遵循规律)”,诗人这样写也是可以的。
第四句根据同联相对原则,应该是“平仄仄平仄仄平”,我们看这首诗的第四句“犹空危阶小构阑”的平仄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只有第三个字“危”不同,因为“一、三、五不论”,所以这样也可。
第五句根据临联相粘,应该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因为白脚只能是仄音,应改为“平仄平平仄仄仄”,这样一来就又成了“三仄尾”(以三个仄音结尾),需要把倒数第三个字改成平,就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我们再看这首诗的第五句,“鹜骤浓霄三韵鼓”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只第一个字不同,但根据“一、三、五”不论,这样也可以。
第六句根据同联相对,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看这首诗的第六句“慌张促步五层天”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是对的。
第七句根据临联相粘,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因为奇数句要仄结尾,所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仄”,我们看这首诗的第七句“抬头幸见云归处”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同的是第五个字,根据“一、三、五不论”,这样是可以的。
第八句根据同联相对,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看这首是的第八句“却是遥遥旧广寒”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对的。
所以这首诗是合律的。
其次,我们还要看这首诗是否对仗工整。
因为一首律诗的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尾联不能对仗。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的颔联“欲接银彩清休近,犹恐危阶小构阑。”“休近”与“构阑”词性不同,不能对仗,这是一个小瑕疵。
“鹜骤浓霄三韵鼓,慌张促步五层天。”“鹜骤”与“慌张”“三韵鼓”与“五层天”都是相对的,但“浓霄”与“促步”却不是那么完美。
最后,欣赏一首诗,最重要的是她的意境。
我理解这首诗是借景抒情,月亮那么美,想要离得近一些欣赏,却终不得。诗人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追求不能实现的失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