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秒思考》读书笔记
1.零秒思考是什么?
思考兼具质量与速度,便是“零秒思考”。
所谓“零秒”,就是瞬间便能认清现状,瞬间便能整理问题,瞬间便能考虑出解决办法,瞬间便能决定该如何行动。没有犹豫的时间,也没有烦恼的时间。
虽然在达到“零秒思考”的境界之后,很多时候都能“瞬间”完成上述一系列过程,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是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的。但即便如此,跟以前比起来思考速度仍是得到了惊人的提高。这样就能够在一瞬间判断出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了什么状况,判断完毕后还能够瞬间想出好几种办法,并将这些办法进行比较,当场决定最终的选择。这种思考的“质”与“速”的终极目标便是“零秒思考”。
2.终极目标--灵光乍现的科学套路
对问题进行整理,看清本质,找到根本的解决策略和备选方法。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也了如指掌,提出的对策也能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握整体的态势。
3.具体做法:
将一张A4纸横放于面前,每张纸写一个主题,1页写4-6行,每行20-30字,每张纸用时控制在1min以内,每天写10页。
【举个栗子】
如果是自己,希望接受怎样的领导? 2018-08-14
-希望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
-针对自己的工作,希望能够得到具体的行动指导
-希望得到反馈,明确什么地方变好了。
-希望能够被明确告知好与不好的地方
-希望能够让自己充满干劲
-希望得到的回馈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自信
【注】这一案例的起因是一个领导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骂人,但自觉这种方式不好,所以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希望能有什么方法改变这种现状。所以,提出这个问题:1.如果是自己,希望接受怎样的领导?
其他标题是:
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领导者?
如何是自己受到责骂,会是怎样的心情?
被责骂的对方的心情又是怎样?
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要责骂下属?
在责骂之后,自己有什么感觉?
什么是情感的爆发?
对谁最容易发火?
对谁又不会发火?
4.学习有什么好处?
可以理清思路,可以变得自信积极,可以变得新平气和,可以快速成长。即,整理思路、收获自信、分清主次、积极乐观,不感情用事
5.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思路是什么?
总的来说,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收敛的思考方法,好处在第四部分已经阐述过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主要作用还是降低了思考和写作的门槛,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让自己焦虑不已的问题的分析。在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只对本书的第一章(为什么要学会零秒思考)、第二章(零秒思考是什么)进行了重点阅读,对接下来的章节第三章(如何做笔记)、第四章(如何利用笔记)、第五章(如何整理笔记)做了省略。对想要完整阅读的同学来说,这篇只阅读这篇文章是不够的。但是对于想要学习思考方法的同学来说,或许我们已经读的够多了,再花时间投入的话,或许就会让我降低对这本书的评价。而这也正是我的目的。
6.这本工具书的使用边界是什么?
这本书讲的方法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也一定会有人说,这个方法太简单了,自己分分钟可以问出几十个问题,但是也没有见到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你如何说才能让我信服?这就牵扯到工具的使用边界问题。横向问题拆分(即一天需完成的10个主题问题)是一种递进的具有逻辑上的广度和信息完备性质的提问方式,或者在深度上有逻辑演进关系层层深入。如此一来,问题是收敛的,是有阶段性终极动因的。纵向问题拆分(一个问题写出的4-6行原因分析)可以是潜意识的想法,也可以是明白无疑的原因,从可见到不可见,逻辑性需要有,但是其实并不是那么必要。而我写的这两条分析,是读这本书的预设目标,但是绝非一开始就能完成的。
既然写到这里,为了方便自己复习,增加几个小工具:思考方式收敛完备,可以采用工具MECE法则,可以使用六顶思考帽;思考发散方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方式。
而一般情况下,如何使用有限信息做出好的决断?使用“假设-验证”方式。如此,就能尽量避免陷入无止境的信息收集阶段。
基本流程:快速收集信息--考虑整体--提出替代方案--进行比较检讨--决定后坚持执行。
7.为什么选择阅读这本书?
行动不力,执行不力,咩有效率,主要原因可能只是没有思路,没有认识到事情的本质。有人把解决问题的重心放在了新习惯的养成上,而事实上,我们需要补的,可能是逻辑思维课。赤羽雄二的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具体形式的简便思考方法,而且有一个附带的好处,即可以轻易区分出事情的缓急轻重。相比清单TODO,要深入一点,而且可以让真正重要的事情浮现出来。
8.一点关于拖延症的思考补充: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行事拖延,是因为拖延本身,有人把解决问题的重心放在了新习惯的养成上。其实拖延症对应的问题可能是:行事没有思路。在接手一项工作,遇到一个问题时,无法做出大致的行动方向判断,而且在无人询问,不敢询问,不掌握工具的情况下,而陷入疯狂的搜集信息中,最终表现为,在一项工作中,过多的把时间放在第一阶段,而无法进入下一流程。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是:针对目前在考虑的问题和问题的假设,提出3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列举出优劣,有了大致眉目后再收集信息。
其实,即使不去收集信息,也大致能想到怎么做,知道大概的前进方向。如果没有这种判断,人们会试图通过收集信息来拖延判断。不是因为拖延,而一直停留在收集信息阶段,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方向性,没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利用仅有的信息提出假设,然后去验证,再做调整就好。要克制住”信息还不够“的这种想法,要养成大胆提出假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