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二战喋血风云录想法

什么是战争?

2019-05-23  本文已影响1人  纸上谈兵123

  战争是什么?杀人?非也。战争是由武力支配的政治活动,是政治家们互相角逐的一种手段,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企图,而绝不是为了杀人。

  在希特勒看来,战争就是双方的大批部队进行正面交锋,强大的一方把弱小的一方打败并占领对方的阵地,这样战争就算是结束了。在整个二战中,希特勒一直在用这种眼光——一个一战时的下士传令兵在战壕中形成的看待战争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于是,处于希特勒独裁统治支配下的德国实施的某些军事行动便显得十分荒谬和不可理喻。对于他的这种缺陷,曼施坦因看得十分清楚,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是一个只把战争视为最残暴行为的人,他把战争艺术替换成了暴力。”然而战争绝不是暴力,更不是杀人,战争体现出的是一种智慧,人们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但是这些手段绝不是单纯的暴力和杀戮,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战争固然需要暴力,当然也充满了血腥,但是如果仅将战争看作暴力和杀戮的集中体现,显然是十分荒诞可笑的。

  希特勒对战争有着深深的误解,战争的目的并不是在战场上摧毁敌人的武装力量,一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但是人们并没有引以为戒,战争是为了在战斗中消灭敌人主力的观点仍然影响甚至指导着人们的思维。这种依靠兵力优势而不是机动性取得胜利的思维被称为“拿破仑主义”。因为拿破仑在1806年耶拿之战后的做法诠释了这一思想的内涵,他信心十足地认为,短兵相接,他能够毁灭对手。尽管耶拿之战之前的拿破仑并非如此,这种思想还是因为他后来在战争中的表现被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即使这一名词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拿破仑本人的字典里。

  但是战争的目的根本不是厮杀,而是实现更加完善的和平,要实现和平,战斗者必须破坏敌国人民打仗的意志,没有任何国家为了打仗而发动战争,它发动战争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一个国家要实现某一目的,可能必须消灭敌人的军队,但这种毁灭并不是目的,而只不过是达到这种目的的副产品或者手段。倘若人们在对敌作战之前考虑一下自己在战后所希望的和平,他们就会发现许多新途径,即避开敌军主力,通过打击一些目标使敌人丧失作战能力或战斗意志。

  先从法国战役说起,希特勒之所以和古德里安一起支持曼施坦因提出的穿越阿登山脉的计划,是因为他真正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军事思想吗?非也!希特勒同意这一计划,首先是因为既定的进攻计划很可能已经落到了法国人手里,如果继续执行,德军将毫无胜算,其次,希特勒只是在以一种冒险家式的眼光看待这个计划,他认为这个计划很大胆,法国人肯定想不到。但是,他并不理解这个计划中军事思想,所以贝文·亚历山大写到:“尽管是他批准了这一战略,但是曼施坦因将军(还有孙子)声东击西和避实击虚的概念,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希特勒在批准这一计划时,自然没有想到计划的发展会超出他的预期,对于意料之外的事情,希特勒本能的开始惴惴不安和疑虑重重,人总是对未知的神秘事物感到恐惧,即便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正是希特勒对战争的错误认识和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无知才给了这种恐惧可乘之机,不然,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战争奇迹就不会发生了。

  虽然曼施坦因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军事史上流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希特勒却把德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胜利都视为自己的成果,他从来没有对曼施坦因说过任何肯定的话。希特勒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以一个独裁者的姿态,把所有的胜利都归功于他一个人。对此,曼施坦因写到:“正因为如此,他也就不想看到他身边真正负责任的军事顾问了,他想成为另一个拿破仑,因为拿破仑只容忍他手下那些忠实贯彻他意志的人,不幸的是,希特勒既没有拿破仑的军事素养,也不具有拿破仑的军事天才。”

  对于希特勒来说,战争就像一场游戏,打哪,用多少兵力打,怎么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他情绪的产物,完全跟着感觉走,毫无章法,也毫无逻辑。

  希特勒对苏联的正面进攻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用鲜血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对有准备的防御工事发起的正面进攻通常是要失败的,从正面进攻会使敌人巩固自己的防御力量,即使可以占领敌人的阵地,也只能迫使敌人后撤或者遭到敌军后备部队的抵抗,并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希特勒认识不到这一点,他认为要实现自己的军事目标,一定要从正面实施大规模进攻,因为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进攻英国时是如此,进攻苏联时也是如此,到了后面的库尔斯克战役时,希特勒的这个缺点更是暴露无遗。

  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实际上并没有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斯大林格勒对于夺取苏联的油田也毫无帮助,因为两者之间毫无关联。斯大林格勒面对的是空旷的欧亚大草原,即使德军拿下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除了得到一片空空如也的大草原外,什么也不会得到。曼施坦因写到:“凡是他感兴趣的目标,他都抓住不放,他想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其结果是白白浪费了德军的力量。”

  希特勒攻打斯大林格勒的唯一能说的通的原因,或者说唯一能与战略扯上关系的原因就是占领斯大林格勒可以占领沿伏尔加河北上的油轮运输线,但是如果油田被占领,石油运输肯定会被终止,这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据此,大多数观察家们都认为,希特勒攻打斯大林格勒的主要动机仅仅是苏联内战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战役,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重大作用。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察里津改称斯大林格勒。而希特勒看到苏联地图上斯大林的名字感觉很别扭,心里不爽,所以才要攻打斯大林格勒。除此之外,1941年希特勒的北方集团军群,那位勒布元帅被要求占领的列宁格勒在战略上同样不是很重要——就是因为24年前在这里爆发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大革命,并且还是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名字命名的。

  显然关于这两个事实的推理听起来就像疯子的逻辑一样滑稽可笑,但是希特勒的精神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的双重人格,他在两件事情上表现出的截然相反的性格,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希特勒的性格研究和分析也从来没有停止。

  至于希特勒为什么会如此的情绪化,也许是因为他体内一直有两个恶魔在作怪——对犹太人的仇恨和无论如何都要吃掉苏联,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愿望。正是这两个恶魔吞噬了他残存的大部分理智,让他变得歇斯底里,变得意气用事,导致了德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