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套路》的阅读摘抄
《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
作者:大卫. 迪萨沃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9-4-19
仔细想想书中指的套路其实就是隐藏在表象下,人类大脑发展规律、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反套路,其实就是如何发现这些行为习惯,识别其中的模式,利用大脑的规律,把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利用五分之四的篇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无数套路,使得大家更了解大脑逻辑思维模式,第十五章罗列了远离套路的50条黄金法则,是全文的重中之重。
1.别着急,先缓缓
只要我们放慢速度,认真思考该怎么做,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既有观念如何影响当下的想法
我们都是存在认知偏差的思考者。 没有哪个人的认知不受既有观念影响。问题在于,我们意识到这一点了吗?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改变,要比一下子彻底改变有效得多。向固有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持之以恒。
3.提防“易得性偏差”
大脑喜欢根据最容易获得和理解的信息做判断。例如,人们通常会高估犯罪率。如果你只接触某一类观点,就会忽略其他观点。容易接触到的这个观点(比如政治观点)会使你产生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它是正确的。这叫作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4.意识到思维框架的存在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人类是互相依赖的,而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对大多数人来说,请自己在乎的人监督自己信守诺言,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效果。
6.短期回报与长远利益
大脑喜欢关注眼前的利益。既然如此,不妨想一想完成哪些短期目标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通过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目标,免得被大目标吓趴下。
7.制定可量化的具体目标
“反馈分析”(feedback analysis)。记录自己的表现(比如身体或精神方面的变化,或是节省了多少钱),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回过头来看看记录,目标的价值就会清晰展现出来。这个窍门用途很广,只要你能忠实记录前后变化,同时尽可能摒弃偏见就行。
8.狩猎过程比捕获猎物更诱人
大脑有个令人沮丧的坏习惯:渴望得到奖励,可一旦获得,就会感到失落。
9.全面思考未来,避免“自利偏差”
大脑不擅长想象未来场景,因此很难做出有长远影响的决定。构想未来的时候,最好尽可能考虑好坏两方面。与此同时,警惕心理学家所说的“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它会导致我们相信,成功完全源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全是外界因素导致。我们都不愿意预想失败是自己的错,但这么做能避免单向思维。虽然在规划未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取得成功,但也应该意识到,失败也是有可能出现的。
10.特殊性策略
练习的目的就是从一般性技巧中汲取精华,结合特殊条件下的特殊运用。不这样的话,你做的准备就远远不够。请记住,如果练习过于针对性,大脑面对新情况时就会疲惫不堪,导致无法学以致用。
11.有始有终
诀窍很简单:不管你眼前的任务是什么,现在就迈出第一步——随便从哪里开始都行。心理学家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当某人面对令人畏惧的任务,拖拖拉拉不愿去做的时候,随便从哪里迈出第一步,都能带来完成目标的动力。开始做任务(哪怕是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就相当于开始画圆。随着你一点一滴付出努力,那个圆会越来越完整。不过,“蔡加尼克效应”生效的前提是:你对完成目标确实感兴趣。
12.不要自我告知,要扪心自问
询问自己能否实现某个目标,要比告诉自己一定能做到更有效。“我们行不行?我们一定行!
13.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
养成好习惯跟抛弃坏习惯一样重要——它们都值得你付出努力。
14.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会影响你的第一印象
15.你的记忆其实并不可靠
记忆不是记录,而是重构。我们很容易受外部信息影响,用真实记忆的碎片虚构场景。大脑会把碎片拼凑起来,构成我们误认为的“完美回忆”。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记忆中缺少的细节,其实是大脑借助别的信息来源补起来的。
16.拒绝习惯化人生的残酷之处在于,只要时间足够多,任何事物都能让我们感到厌倦
我们需要克服的是“多样化失忆”(variety amnesia),也就是容易忘记自己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17.想象刚吃完大餐,能抵挡美食诱惑
研究显示,如果你想象自己正在大快朵颐,享用美食的欲望就会减少。这是因为对我们的大脑来说,想象做某件事跟实际做某件事并没有太大差别。
18.感同身受不可盲目
对别人感同身受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但你也许已经发现了,对认识的人感同身受要比对陌生人容易得多。
19.练习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对思考本身进行的思考”,这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大脑的重要区别。我们能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正常思维过程,在思考的同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思考。这种能力可谓一把双刃剑,因为我们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很容易陷入对生存意义的虚无思考。请注意,元认知是理解本书讨论的所有话题的关键。
20.别总相信“常识”
“常识”通常是指你觉得显而易见的事,至少在有脑子的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许多看上去显而易见的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这就是所谓的“冰山一角效应”)你问我有什么建议?我建议你做那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
21.情绪也会传染
值得牢记的是,意识到它的影响(尤其是恐惧、焦虑、指责、愤怒会传染)就能避免负面后果。在一群人中传播负面情绪实在是太容易了,如果任其自然发展,很可能酿成灾难。
22.自我感觉正确,不代表真的正确
大脑将“不确定性”视为威胁,希望我们重归“正轨”。但我们经常忽略一点——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感觉自己是对的”。因为它能解除警报,让我们放松下来。“自我感觉正确”和“真是正确的”很容易被混为一谈,所有人都会掉进这个陷阱。然而,事实真相跟你是否确信其实毫无关系
23.当心“直觉性无视”
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处理问题时,依靠直觉(无论是大脑先天就有,还是后天习得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做法。大脑喜欢依赖直觉,因为这么做能消灭不确定感。怎么选都有利有弊,必须精心权衡。即使这样,也很难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时候该靠直觉,什么时候不该靠直觉,有时候追随直觉反而会把事情搞砸。如果我们无法靠直觉做决定,就可能犯下“直觉性无视”的错误,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24.人都喜欢寻找联系
人的大脑喜欢把周遭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联系起来,从中寻找规律。大脑的这种天性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通常来说对我们也有好处,但有时可能导致无中生有。
25.渴望“替罪羊”
不管遇上好事还是坏事,我们都渴望找出负责任的来。如果发生了糟糕的事,又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大脑就会编造出一个。类似“事出有因”的说法暗示有人要为此负责,因为“原因”肯定是某个人或某件东西。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
我们通常认为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但研究表明,“保持忙碌”这样的宽泛目标也能起到激励作用。
27.我们不擅长预测情绪
当我们设想自己处于未来的紧张情境中时,很容易受到“程度偏差”的影响,导致低估自己的情绪反应。
28.及时反馈能够带来动力
如果马上就能得到反馈,我们就会关注即将到来的事,投入更多的精力,拿出更好的表现。
29.同理心会让我们难以识别谎言
研究表明,作为同理心效应的一部分,模仿别人的行为会让你更容易上当受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同情别人,而是说我们应该多加小心,不要太快轻信陌生人
30.用好核对清单
记忆比我们想象中更不可靠,所以利用记忆提示会有帮助。核对清单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你填补记忆空白,免得毁掉你的一天甚至一生。大概有许多书都把核对清单列为时间管理工具,但在你现在读的这本书里,我只想强调一点: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基本原则都一样——避免让自己成为记忆缺陷的牺牲品。
31.反事实思维既有风险,也有价值
进行反事实思维有一定道理,它能让我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做出更好的抉择。这是根植于大脑的生存技巧,我们应该为自己具备这种能力感到庆幸。但如果不能适当发挥它的作用,而是沉溺于反事实的今昔对比中,结果绝对好不了(轻则沮丧,重则抑郁)
32.重复乃说服之母
关键在于,只要信息重复次数够多,就足以改变公众的立场。有趣的是,公众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关注——事实上,我们越是不刻意去看,就越容易被说服。反过来,我们越是刻意关注,越会产生怀疑。
33.比喻具有神奇作用
比喻能把复杂的概念变得平易近人,让抽象的观点看起来与生活息息相关。
34.大脑不仅在头颅内
我们的身体是认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周遭事物随时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我们却意识不到。我们只知道,思维是由神经系统产生的,永远不可能与外界彻底割裂。恰恰相反,它一直与周遭环境互动,这种互动造就了我们的认知。
35.不知为不知
练习和体验不仅仅是做准备,它们还会让你意识到,你以为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其实有许多外行不了解的内幕。“机会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
当信息以易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就算内容很复杂,大脑处理起来也不会太困难。诀窍在于,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与脑中既有的知识架构联系起来。
37.道德自我调节
人生需要平衡,道德感也是如此。研究表明,当我们觉得自己某个领域有道德缺陷时,就会通过做善事加以平衡
38.对大脑来说,信什么都一样
大脑进化是为了理解周遭环境,提升我们生存下去的几率。大脑进化得来的功能有许多只适用于特定情境。
39.接受概率
人类大脑追求的是确定性,所以很难接受这一点。意识到一切都是概率作祟,不一定能让我们坦然接受。但撕下神秘外衣,接受事实本身,却能让我们获得满足。
40.避免合取谬误
当我们认为合起来的表述比原本的表述更准确时,就犯了逻辑学家所说的“合取谬误”。从逻辑上说,就算合起来的表述加入了我们觉得可能正确的内容,也不会比原本的表述更准确。
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
大脑容易受表面价值迷惑,忽视实际价值在评估价值的时候,最好拿表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对照一下。尤其是别人试图让你只关注表面价值的时候,你更应该加倍谨慎。
42.不要轻信THOMAS
人类催产素调节系统(简称THOMAS)是一种强大的大脑回路,会在受到信任时释放出影响神经系统的催生素,让我们产生回报对方信任的渴望——即使是对陌生人也不例外。
43.你也许会失去冷静,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观
规避失败,或者说规避对失败的恐惧,这是人类的天性。失败对大脑来说是种威胁,我们自然会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然而,我们不可能永远躲着它。将其视为“投资组合”:局部的胜负无关紧要,整体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也用同样的态度面对失败,就不会太在乎一两件事的得失了。
44.当心被后悔操纵
别人只是描绘出了你后悔的场景,表示你只要做“正确”的决定,就能避免这种糟糕的状况。有时候,别人让你意识到事后可能会后悔,这其实是件好事。
45.记住黑猩猩和儿童是怎么抑制冲动
黑猩猩和人类儿童会用类似的技巧抑制冲动,以便事后得到更丰厚的奖励。他们靠玩玩具让自己分心,延迟获得满足感,
46.词语引导认知
47.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好的一面是,模仿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好的一面是,过度模仿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有两点需要牢牢记住:第一,注意你模仿的对象。大脑很难区分行为的好坏,只会一视同仁地学习。第二,注意你是怎么给别人当榜样的。
48.孤独与冲突存在联系
孤独感与“对人际冲突感兴趣”有一定联系。孤独只是一种社交孤立感,与周围有多少人没关系。
49.逃避不是魔法
某些逃避方式确实容易让人沉湎其中。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玩电脑游戏、玩角色扮演游戏、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人都会掉进上瘾的陷阱。逃避现实的消遣会让人着迷,就像无脑的电视节目会把人变傻。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因为有些人比别人更容易上瘾。
50.切换任务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你必须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不妨试着调整一下策略,不要同时做两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事。最好避免同时做几件事,不妨试一试“切换任务”,也就是先专心完成一项任务,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过一阵子再切换回来,或者去做别的事——这就像火车转换道岔一样。当然,这也不算特别高效的做法,但现代社会节奏太快,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很少能不被打断。在可支配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切换任务可以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