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飞翔说不完的故事

抱怨他人,不如改变自己

2020-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林海寻音

01

有人说:抱怨是一种毒药。它摧毁你的意志,削减你的热情。

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件事情、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使我们沉浸于懊恼和悲伤中不能自拔。特别是当那个令我们烦恼的人还是一个懂得领情的人的时候,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小船,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运送自家的农产品。

那天的天气酷热难耐,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他心急火燎地划着小船,希望赶紧完成运送任务,以便在天黑之前能返回家中。

突然,农夫发现,前面有一只小船,沿河而下,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农夫的小船。

“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农夫大声地向对面的船吼叫道:“再不让开你就要撞上我了!”

但农夫的吼叫完全没用,尽管农夫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道,但为时已晚,那只船还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

农夫被激怒了,他厉声斥责道:“你会不会驾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

当农夫怒目审视对方小船时,他吃惊地发现,小船上空无一人。听他大呼小叫、厉声斥骂的只是一只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很多时候,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只空船。那个一再惹怒你的人,决不会因为你的斥责而改变他的航向。

02

鲁迅先生的《祝福》里有一段情节:

祥林嫂的丈夫病死,儿子被野兽啃食而死。为了维生,她回到镇上继续在老东家做工,逢人便诉苦,一遍又一遍地念着给她带来巨大心理创伤的那一天。

人们同情她的遭遇,陪她落泪。但无数次的抱怨没能帮她走出困境,拯救她深陷泥潭的心灵,反而将痛苦强化得无坚不摧,到最后想遗忘和释怀也做不到了。

“我太傻了,真的”,“山坳里的野兽”,“剥豆子”,“如果我的阿毛还活着,也有这么大了”……

祥林嫂这些重复的话,听来多少有些耳熟。

“为什么只有我”,“他怎么能那么做”,“如果当时我……就好了”,“那能都怪我吗”……

像极了那些闲聊时,一些人的车轱辘话。

那些当事人说不腻,旁人听腻了的抱怨,那些我们亲身经历、内心鄙夷的情境,与祥林嫂如出一辙。

一个人无法排遣内心的悔恨、委屈、愧疚、悲伤时,都会不由自主去指望别人的理解或同情。

对挚友、亲人适度抱怨,是释放压力;见人就抱怨,是走火入魔。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先生这段话,藏着社会和人性中最深的凉薄。

想在这凉薄中活得清醒、独立、有尊严,必须要学会谨言慎行、不抱怨、不逾矩、不盲信,才能掌控自己的一方天地。

03

当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忘年交杨小楼自组了戏班。

杨小楼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剧演员之一,被誉为“武生泰斗”,慈禧掌权时曾多次被邀至宫中演出,一时名声大噪。

杨小楼的“戏份儿”比梅兰芳大。对这个问题杨小楼本人并不计较,倒是他的追随者提出,两人同拿头牌的戏份儿,但杨小楼应该再拿一份加钱,即每卖出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成一角钱。

这样一来,杨小楼的收入就大大超过梅兰芳了。

梅兰芳只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较劲儿。杨小楼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种优待。

一个寒冷的傍晚,梅兰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饭。窗外,凛冽的寒风吹得树枝摇摆不定。

梅兰芳心情很差。原来,前一天杨小楼演《冀州城》,卖出去1000多张票,今天该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

梅兰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罢演了。在朋友的规劝下,他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坐车前往剧场。

刚走到剧场那条街,老远就看到大街两边挤满了汽车、马车和人力车,显然都是来看戏的。梅兰芳没想到,在这么恶劣的天气里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的戏。

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进了戏院,只见里面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原来,这天共卖出去1800多张票,不但超过了前一天的杨小楼,还打破了这个剧场开办以来的最高上座纪录。

第二天,杨小楼照例领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笑不出来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杨小楼是个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从此不再拿加钱了,与梅兰芳平起平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抱怨是最无用。人若是想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在隐忍的同时提高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

一个人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任抱怨上是人生最愚蠢的事情。抱怨环境不好,常常是自己不好;抱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抱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抱怨孩子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