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功能?-我的拙见
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功能?
本身说实话,我一开始并未想到去回答这三个问题。一方面,我清楚了解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选我,再者,由于不知道具体场景等内容,我害怕自己的回答会南辕北辙。但最近,网上很多人也开始讨论这个话题,热度这么高。那就让我,在简书上自由自在、不负责任地瞎逼逼吧。
一、什么是拼车
拼车是指相同路线的几个人乘坐同一辆车上下班、上下学、长途、旅游等,且车费由乘客平均分摊的出行方式即为拼车。车主在自己出行时可以顺路带一些同路人,从而节省养车钱,也给他人带来了方便。--------百度百科
个人总结几个关键词:路线相同、多人、明确目的地、价格分摊
二、拼车分个类
拼车分为多种情况,谈论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很多考量,应该通过目的或者上车地点来区分用户,再进行。
三、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
我认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更多” 两个字。
从拼车的目的来看,节假日长途、旅游对比于上下班通勤,从拼车、即使是私家车或公共角度,对于用户而言,绝对属于低频的操作。而且,从可提升程度来看待,个人感觉天花板上限十分明显。故我不在这里讨论。
所以,从题目本身来说:如何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我认为应该从拼车目的为上下班通勤的这一人群来入手。
1、拼车与其他出行工具进行下对比(自行车、电瓶车就不在这里聊了)
我找了我曾经工作、实习的2个工作地点,正好一近一远。
以下数据都是取自滴滴出行,且假定停车人为1位。
起始地:我家小区 目标地:张江大厦
滴滴拼车 29元起
滴滴快车 69.16元 28分钟 (高德地图显示自驾时间)
滴滴专车 111.02元
地铁 5 元 54分钟(高德地图显示时间)
起始地:我家小区 目标地:现代大厦
滴滴拼车 13.7元
滴滴快车 26.86元 21分钟
滴滴专车 49.28元
地铁 3元 20分钟
大致可以看出,如果距离较远,车走高架的话,的确在时间上很有优势。如果距离较近,尤其是像第二种情况,驾车只有地面道路的话,拼车其实没有什么优势。
基本可以 看出较长的上下班路线,拼车相对于快车、专车的价格优势十分明显,而相对于地铁的时间上优势明显。
若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功能
从用户角度来说,在产品功能要突出他与专车、快车的价格优势,以及地铁等公交的优势。简单点来说,低廉的价格、自驾车般的速度。
从拼车平台来说,从运营活动上鼓励吸纳路线较远的拼车司机,平台上要给予司机一系列的鼓励优惠措施。
2、再细分点、再瞎逼逼点
若让用户更多地使用拼车功能,那这其中的用户就可以从拼车目的为上下班通勤的人,再细分。可以细分为:拼车目的为上下班、拼车使用次数频率较低的用户。
再细分下。假设每周使用拼车低于2次,属于低频率(这就看滴滴自己内部数据)
第一类人:使用过拼车,每周使用频率低于2次的人
1、从功能上来说,鼓励用户提高每周的使用频次。可以设置一种全新的优惠形式,使用条件是在该周工作日中,用户在上下班时间使用过2天拼车之后,发放一张优惠券。但优惠券的额度可以很大,但优惠券日期截止在当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目的是让用户在同一工作周内,刺激他们使用拼车功能。
2、若遇到突发情况,之前预定的拼车无法出行,是否能够自动推荐或者说提前调拨相同路线的拼车司机,或者安排一辆快车,让用户以拼车的价格完成出行。目的就是不给用户原本已经计划好的行程,造成麻烦。
3、拼车的功能体验、乘车体验,这方面就留给滴滴的产品经理结合自己用户的反馈和数据,自己去解决。我觉得俞军老师也不是想让我们多谈这一角度。
第二类人:从未使用过拼车,使用频率每月可能只有1、2次的人
这一类的用户可能对于拼车到底是怎么样是未知的,亦或是对于拼车有不好的体验。
从网上讨论来看,时间、乘车体验 是比较影响用户体验2个的方面。
1、对于拼车时间方面比较纠结的,其实是拼车目的为上下班通勤,尤其是上班,毕竟迟到扣钱啊。
我考虑引入一个“预估时间”概念。在这部分用户初次订车时,可以让用户在预订拼车的时候,填写一个预估时间。预估时间,是让用户结合相同路线的专车时间及平均拼时间,从而进行填写。同时,为了保证司机的利益,应该设置一个百分比区间,只让用户只在这个区间里填写。
预估时间,可以让拼车司机明白这是新用户,好好接待。同时,关键是如果最终行驶时间超过预估时间,原因若是司机绕路等情况,可以考虑红包赔偿给用户。可红包赔偿,是否能够打消用户对于专车的不满。同样,可以考虑第二个工作日,安排一辆快车,免费给用户作为上班。让用户明白,平台对于拼车,尤其是时间上的管理。
2、乘车用户体验
常规的乘车体验,在专车、快车方面,滴滴已经试了很多。单独对于拼车这件事儿,来说,我所能想到的就是选座,对于喜欢私密的,可以选择副驾驶,喜欢交友、聊天的,可以选择后排座。等用户提升频率之后,可以再取消这些用户的选座功能。
小感悟
俞军老师在pmcaff提出的三个问题,不可能是搜集方案的一种方式,最后的选择也不一定只是看谁的方案好,就有幸进入滴滴。我觉得这三个问题可能更看重的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作为产品的思考方式。当然,我纯属于瞎逼逼,看官勿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