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需要仪式感
关于仪式感,《小王子》中有一段描写深入人心。
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4点钟来,那么从3点钟起,我就会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4点钟时,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件早已被人们忘却了的事,它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朋友失恋了,在家里抱着被子嚎啕大哭了三天,第四天睡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所有有关前任的物品扔个干净,然后肿着眼睛去把自己及腰的黑长直剪成了小短碎。
当一段关系结束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虽然对方在现实层面已经离你远去,而你也坚定认为江湖之大最好再不相见。但在心理层面,你却惊恐的发觉:TA似乎依然在那里,并且无孔不入。你心甘情愿为这个人和这段关系所做出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这里曾经是有另外一个人的。
你并不害怕自己一个人,也完全不觉得没有了谁就活不下去,只是在某一刻,你清楚的看到,自己对这个人的需要,看到你渴望依赖与陪伴,看到自己的软弱……你不甘心,因为这个人明明已经不在这里,却仍然影响着你。这个人好像住在了你的心里,而你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从心里把TA扔出去。
于是你把家里所有与这个人相关的物品全部扔掉,然后对自己说:一切都结束了。
你毫不留情的把自己的长发剪短,然后望着地上的碎发对自己说:终于可以分离了。
你一个人去看了期待已久的电影,一个人逛街和吃饭,一个人走在街上终于还是寂寞的哭了出来,然后你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对自己说:没关系,重新开始也不是很难嘛。
这是一场关于告别的仪式,通过和物品的分离,和头发的分离,和依赖的分离,来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在心里与某个人的分离。
你说这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欺骗与自我暗示?
不是的,而是在这一次次的分离过程中,我终于学会了与过去的自己分离,也因此终于把自己从一段已经结束的关系中释放出来。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仪式是一种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或事物,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这些象征性的仪式将原本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实体化,呈现在你的眼前,于是你终于可以看到它,和它对话。
仪式本身虽然无法解决任何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仪式去更好的表达和释放我们的情绪与感受,同时仪式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确定感与安全感。毕竟时间那么漫长绵延不断,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仪式来明确的告诉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而未来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