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八三: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超能力”
《传习录》八三: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超能力”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阳明先生说:“本心之外没有事物,譬如,‘我’心中产生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我’要面对的事物。”
清晨,在小区里跑步。跑着跑着,天光渐亮,甬道上来往的人也多了起来。忽然发现许多蚯蚓因为空气太闷的缘故,横七竖八地从路边的花坛里爬进甬道,来往的行人和电动车因为顾及不到它们,场面显得有些惨不忍睹,颇有点血肉横飞的意思。
王阳明讲的“心外无物”难以理解的话,小区甬道上惨死的蚯蚓大概便是最好的例证了。
晨光尚昏昧时,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日出之后,那些行色匆匆的人们,因为各自有各自的心事,依然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只有从容生活其间的人们,才会在有意无意的一瞥之间,看到它的存在,由此而悲天悯物之心。
不要让自己的心太满,心太满时,就像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再难看到本应该看到的东西。毕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能力”。
当然,因见而生其心,还算不得“心外无物”。
有一次,朋友邀王阳明看花,看到山岩间烂漫的山花,阳明先生说:“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日,花色一时明。”
这故事乍一听起来,似乎有些突兀,认真琢磨一下,王阳明为什么要坚持“心外无物”论,且信手拈来,借赏花来重提心量呢?
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个边界,边界之内叫作“知”,边界之外叫作“不知”的话,清楚这个边界,承认这个边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在实际生活中,但凡有人声称自己的药能治百病,不用考究,一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它的药的疗效没有边界。
没有日光时,甬道上的蚯蚓到底存在与否,我们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没有“心体”的关照,物质的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在这个意义上,“心体”就像暗夜中的手电筒,照到哪里,哪里才有了光亮;照到什么,那事物才分明起来。
看到甬道上惨死蚯蚓的人,会顿生悲天悯物之心。再推想一步,不要说蚯蚓了,每天惨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因为“未见”的缘故,人不会无缘故地生出怜悯心来。
同是见花,王阳明能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杜甫能写出“感时花溅泪”的名句,林黛玉能感同身受,想到自己身死后的情形,体会一把“葬花”。就像摸象的盲人一般,各自建构起自己心目中“象”的形象。也就是说,心体关照同一事物,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形、相。
既然总有我们不可知的世界存在,既然观照同一事物时,因为心体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形、相。为什么还要执着于不可知的世界,执着于不可靠的形、相?
王阳明立志“学为圣贤”,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有力量的圣人。
圣贤化育万物的力量从哪里来?
在我们知与不知的边界之外吗?在那些我们无法确认是否存在的事物身上吗?还是在那些不可靠的形、相上?
很显然,都不是,神奇的、不可限量的化育万物的力量,只可能存在于“自家心体”之上。“自家心体”之外,没有其他事物,没有其他天理,一切全在“自家心体”之中。
认定“心外无物”,是圣人获得化育万物超能力的唯一心法,唯有如此,圣人才称其为圣人,才能如明镜一般“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才能跳出“心随境生”的束缚,抵达“境随心转”的妙境。
牢记“心外无物”,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