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94】
《大学》的工夫只是诚意,诚意的工夫做到极致就是至善。《中庸》的工夫也只是诚身,诚身的工夫做到极致就是至诚。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先学《大学》,诚意正心,然后经过《论语》、《孟子》的学习,最后到达《中庸》,达到诚身,天下之至诚,至诚无息,至诚如神。今天完成了《传习录》(上)的学习,明天开始学中册。
【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
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原。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举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于此不察,真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今说这里补个敬字,那里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
蔡希渊问的,还是《大学》八条目的次序,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蔡希渊问:“朱熹编辑的《大学》新本,先有格物致知,然后才有诚意功夫,似乎和《大学》旧本的次序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按先生您的说法,格物致知不是格物穷理,是格正心中的善恶,来致良知,这样的话,似乎‘诚意’应该在格物致知之前了,先有诚意,才能去格善恶,致良知啊。这个地方我还是有点不明白。”
王阳明说:“《大学》的功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诚意,诚意的工夫就是格物致知。以诚意为主宰,去下格物致知的工夫,这工夫才有着落,这着落,就是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无非都是‘诚意’的事。朱熹的新本《大学》,自己添补了一段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格物致知是穷尽事物之理,这茫茫荡荡,都是外物,到哪里去穷,又穷到哪里算是结束?都是没有着落的事。如果要着落,那还得在前面加一个‘敬’字,才能和自己的身心关联起来。然而这终究是缺乏关联的。如果需要添一个‘敬’字,为何《大学》的作者却把这最紧要的字都落下了,等到一千多年后再让人补出来?所以我才说以‘诚意’为主,就不需要再加一个‘敬’字。之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因为这是作学问的根本宗旨。对此没有体察,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大体而言,《中庸》的工夫也只是诚身,诚身的工夫做到极致就是至诚。《大学》的工夫只是诚意,诚意的工夫做到极致就是至善。工夫总是相同的,现在这里补一个‘敬’字,那里补一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了。”
王阳明对《大学》、《中庸》的概括,一语中的,从诚意到诚身,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先学《大学》,诚意正心,然后经过《论语》、《孟子》的学习,最后到达《中庸》,达到诚身,至诚无息,至诚如神,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于蔡希渊的问题,就不必泥着文句再纠结了。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94】我的《传习录》学习参考书目:
《传习录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王阳明撰著,谢廷杰辑刊,张靖杰译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王阳明《传习录》【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