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让我感动不已。这是一个男孩对另一个男孩的忠诚表白和承诺,胜过万语千言。
《追风筝的人》,这是一部我一直以来想读的小说,不仅是因为我曾看过很多人推荐它,也因为我一直感到疑惑,为什么自2003年出版以来到今它始终能稳居图书销量榜前10名。读过了之后,方才知它带给我的巨大震撼。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史诗般的历史景观为背景,描写两个男孩之间友情与背叛的小说。阿富汗,那个在我们的印象里仿佛只能与战争,本拉登,塔利班联系起来的贫穷国家,原来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有过如此安宁祥和,朴实平静的生活,那里的孩子也有过快乐的童年。小说中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活:曾经懦弱但却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的阿米尔;高大伟岸,一生要强的父亲;贤淑温柔的索拉雅;善解人意的忘年之交拉辛汗;还有那个如天使一样的,勇敢无私,善良纯洁到让人心疼,对阿米尔赤胆忠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哈桑。
小说引领着读者渐入佳境。我曾为童年的那个懦弱的,对被阿塞夫强暴的阿桑无动于衷的阿米尔而感到无比气愤,为他设计赶走了哈桑和阿里的行为而感到无比厌恶。但读完整部小说后,我又为他能鼓起勇气返回故国去求出索拉博,最终打开了心结完成了自我救赎而感到欣慰。反过来想想,其实阿米尔童年时的那些行为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坏人”。为了独占父亲的宠爱,他时时欺负哈桑;为了逃避阿塞夫对他的拳脚相向,他在哈桑危难的时候选择了逃避;为了使自己不受良心的折磨,他才设计赶走了他;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对哈扎拉人的歧视,他才有了种族和等级意识。难道这些不都是人的本性吗?更别说是一个孩子。如果阿米尔知道,他将哈桑赶走的那天,在窗子后面隔着大雨看到的哈桑坐在父亲后座上的侧脸将是他此生与哈桑的最后一面,那他还会这样做吗?他会不会真的就改变主意,想尽办法也要将他们留下来呢? 阿米尔会一直因为被那段不肯挺身而出的往事折磨着,受良心的谴责,说明他始终还是有一颗向善的心,这也使他最终能够承担起责任,不顾个人安危去营救索拉博,完成自我救赎,而再次成为了一个好人。
整部小说荡气回肠,让人意犹未尽。书中对于每个人物,场景等细节的描写生动逼真,仿佛让人置身其间;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可以触及到读者心灵深处的感动与震撼,让每个读它的人感同身受。这也许就是《追风筝的人》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它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