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件事”的理解
很多人到了20岁对未来迷茫,到了30岁感觉中年危机来了,自己曾经在学生时代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为什么?为什么我就落后了?为什么钱挣得慢,体变得胖,头蹭得光?
这很大原因就是:对“一件事”的认识不清楚。
很多人知道要学习,很多人知道要努力,但是学习效果千差万别,别人学习提升的效果是蹭蹭蹭,自己做啥总是在原地踏步。这就是因为对完成一件事的认识不清楚。
很多人就说,你在扯淡,我长这么大,连“xx”都不懂,你在逗我?这里xx可以是具体的事,比如“刷牙”;也可以是抽象的事,比如“学习”。
咱们先讨论一下具体的事,从“刷牙”开始。为什么拿刷牙说事,因为绝大部分人每天都刷,并且都是从小到大,这件事上大家都做过,体会比较深刻。
第一种情况,图1是部分人的刷牙过程。挤牙膏,漱口,刷牙,漱口,完事。
怎么感觉牙齿还是没有干净?
图1. 部分人的刷牙过程第二种情况,部分人刷牙就是图2的顺序。挤牙膏,漱口,刷牙,漱口,刷牙,漱口,完事。
怎么感觉牙齿还是不干净?而且,还有点不舒服?
图2. 部分人的刷牙过程第三种情况,部分人刷牙还是图2的顺序,但是因为遇到前面说的问题,渐渐的就会多了图3的问题。
就以挤牙膏为例:
Ø牙刷用电动的还是手动?哪种好?
Ø牙刷用软毛的?硬毛的?
Ø牙膏用什么类型的?哪个牌子的?
Ø挤多少牙膏?一颗黄豆?还是一大条?
这边不提供答案,因为牙齿不同,选择不同。刷牙是为了见女友还是担心龋齿,目的不同,做的事,往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无论你选择哪种,图3的情况,哪怕是刷牙,看着就比图1和图2刷牙方式更让人放心。这就是人和人做一件事的差别,根据每件事的具体情况,选择怎么去做成一件事,怎么去做好一件事。当你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比如只求做完,图1的过程很多时候就够了。如果不止于做完,还想做好,图3可能就是一种选择。
图3. 部分人的刷牙过程进一步,按照着别的经验,比如炒菜的经验,很多人会对刷牙过程有新的认识,如图4。这时候,自己就会把刷牙的过程,按照目的的途径的不同,进行分类。这时候,刷牙这件事就有了材料准备过程,操作过程和后续收尾过程。从上图1到图4,同样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而且,认知的水平,进一步影响你做事的风格。
图4. 部分人的刷牙过程差距是有差距,不改变,这辈子都是有差距的。那怎么解决这种问题,逃离这种困境呢?
1.多做事的意识。不是重复做同一件事,而是多去做每一件不同的事。意识上的大意,总让人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做得成。结果往往是低估别人的水平,不屑别人的劳动成果,以致嘲讽别人的作品。自己去尝试一番,体会每件事中需要的技能点,并为你熟能生巧积攒下大量的经验。现实中有很多人,拿着实验的态度去做日常生活的小事,得出他认为对的结论。比如:
①刷牙怎么刷?②刷牙一定要先漱口吗?③牙膏到底挤多少?
网上都有相应的公众号和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2.发现问题的意识。还是上面刷牙的例子,可能发现牙龈流血,可能发现牙疼,可能发现恶心干呕,这些都是不想要的,都是问题。首先要感觉到这些事是个“问题”,我们才会去改善。牙疼可能是牙齿受不了冷水的问题,我们才会想着法去解决,比如用温水漱口试试。生活中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医生解决病人身体不适的问题,工程师解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官员解决老百姓都关心的问题。
3.优化解决方案的意识。一般有问题时,我们都有解决方案。刷牙,我们都刷过,是不是一定就刷得最好?做事的时候,别人做,自己也做。别人可能是发现做事中按老路子走,事是可以做,问题是耗时耗力,效率低。这样一来二回,别人发现不行,必须想着和尝试提出优化的解决方案。自己可能是比较听领导的话,想着乖乖干活,按着多年不变的解决方案,重复地机械地做事。差距就这样慢慢出来,在同一件事上,别人做事越来越好,越来越快,出活多。自己干活是干活,累得够呛。
4.扩充对一件事的界限认知。对一件事,我们会有模棱两可的时候。刷牙时,顺便把牙刷和盥洗台冲洗干净算不算刷牙这件事中该做的?做菜时,处理切削烹炒中的厨余垃圾算不算是做菜这件事中该做的?老板叫你帮忙买机票,询问和制定松紧适中的行程算不算买机票这件事中该做的?这些问题,可能没有答案,可能有答案,可能你有的答案还跟别人的不一样。这些部分我把它定义为一件事的“灰色地带”,就是指的是你不知道某些部分A是该属于事件m还是属于事件n的一部分。比如提供松紧适中的行程安排,我们不确定是否该属于帮老板买机票这件事的一部分。没关系,我们要做的不仅限于此,而是要扩展对事件的界限认知,知道事件的灰色地带,如果做了灰色地带这部分对完成一件事有很大帮助,那么,请做吧!
20200214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