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读 以情励学 ——《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之靳家彦篇(
今天继续研读靳老师的语文“导读”模式,终于读到了导读模式的结构框架。
三、导读模式的结构框架
图一
图一这种导读模式结构框架,是把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体系划分成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循导学读,是一种合乎科学的、可操作的训练程序。它创造了一种及时反馈的条件,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控制教学的方向和进程。它是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掌握阅读程序,并逐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导读模式框架是“常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导读的生命力就在于“活”与“实”,导读式教学也根据需要常常出现“变式”。
图二
如图二就是“变式”,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从以“导”为主向以“读”为主过渡。
四、导读的一般步骤
1.引导预习
预习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靳老师的预习强调“三读”和“三问”。三读不是读三遍课文,而是一读解决字词、了解大意;二读理清思路,对写作意图有所领会;三读结合老师要求和课后习题思考重点,明确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三问”:一问自己二问字典,三问他人。同时,靳老师还提倡在书上圈、点、画、批、注,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靳老师的预习并不是让孩子们自己随意预习,而是以印发“预习提纲”的方式,使学生在预习中得到提示,有所遵循。
关于预习这一点,干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也是非常重视的,靳老师的“预习提纲”与干老师的定向预习是相通的,都是指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上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而这些又都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阅读方法的习得。
2.指导细读
细读也叫精读,是在通读全文基础上进行的精细解读。目的是通过对重点词、句、段的咀嚼品味,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清段落层次,掌握文章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阶段,多种形式的读书,师重在“理解”上下功夫,力求学生“自得”。一般程序是:(1)通读全文,把握思路;(2)逐段品味,披文入情;(3)相机进行语言训练;(4)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在细读阶段要经历“导读——自读——再导读——再自读”的往返过程。教师致力于导,授之以法;学生循导学读,读中悟法,真正达到训练阅读能力的目的。
这一环节中的“把握思路”这一点,干老师大多是通过“鱼骨图”来进行梳理的,而“指导朗读”则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指导中品味语言。
3.指导议读
议读,是指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热烈的讨论。议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得什么;课文的结构方式,即文章内部构造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式;读写训练点的重点项目;阅读的方法。这一步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我感觉这一步正好与干老师就某一个大问题进行讨论争辩从而在争辩中达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一样,让孩子们在讨论争辩中自得,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
4.辅导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在读中指导写作,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础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有关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训练包括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指导和练习,读中学写主要是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包括预习的习惯,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等等。
这一步是在分析、评价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与运用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练读、学写、吸收、贮存。练习的内容不宜过多,也不宜过高,形式不宜过死。
五、导读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
概括地说,就是“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洁”。这六个特点也是导读式课堂教学六要素。
六、导读方法
教学中可以采用设问导读、程序导读、图示导读、对比导读、赏析导读、逻辑导读等进行,除此之外,还有辩议导读、提纲导读、快速导读、想象导读等多各自方法,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或课堂进行选择。
虽然靳老师的教学方法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他的教学思想在今天新课标的教学中仍然适用,他的“以人为本”“生的主体地位”思想,“预习”“练习”等方式,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语文能力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