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是阿米尔的心痛
再一次看胡赛尼的这本追风筝的人,已经和少年时代看后感受大不相同,当初看也只是觉得这只是个故事,而现在正应了那句再看已是剧中人。你已经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们当时的各种心境。
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有很多的遗憾也有很多的快乐,阿米尔的虚荣心,和两人的阶级性使得两人只能是主与仆的关系。他没法把哈桑当成真正的朋友,他从内心深处认为哈桑只是仆人。
阿米尔嫉妒父亲把爱给了哈桑,在哈桑被亚瑟夫欺负的时候,落荒而逃在巷子里的阿米尔懦弱,没有伸出援助之手才到成年后的他越来越惭愧,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不起哈桑。以至于他久久不能原谅自己,也许他当时站出来阻止后来他们的命运就会有所不同,而造就这一切的应该归功于尊卑有别的社会,从小就让他知道自己是主人,就应该理所应当的享受着来自仆人的伺候和遵从。
阿米尔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他的父亲,父亲的强势,让阿米尔一直想表现自己,因为渴望自己越来越优秀引起父亲对自己真正的认可和疼爱。
而丰衣足食养成的各种少爷习性却没有一件事能够自己独立做到最好,换来的只有父亲的责问,这样他更加的讨厌哈桑,就连他赢了的风筝也是哈桑用手上流出的鲜血换来的,也许阿米尔确实也是有放风筝,斗风筝的天分,但是没有哈桑他赢不了第一,而哈桑却是把阿米尔当成了自己的兄弟,我佩服哈桑这样的小男子汉。
可是人就是这样,总会活在某个时限内,那里的世界也许是几年之后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但这又是我们无法突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遍体鳞伤还是会义无反顾,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只做值得的事情!—追风筝的人
多好的一句千千万万遍,如果重新给阿米尔一次机会他会不会在哈桑被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最终的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阿米尔的内心是否不会再自我谴责,懊悔。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一直很喜欢的哈桑。喜欢他的不屈不挠,喜欢他的认真。喜欢他不放弃的那股劲,喜欢他虔诚,更喜欢哈桑诚心诚意的做好自己,明知道自己不可以上学,又喜欢听阿米尔少爷给自己讲故事,在故事里探索着外面未知的世界。
而对哈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阿米尔只有在给哈桑讲故事的时候才会有满满的优越感,哈桑什么也不懂,那些文字对他来说只是各种形状的线条,却一眼就可以懂的阿米尔的心,哈桑的结局很悲,我不愿看到任何人因为战争失去性命,而哈桑在我心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子汉。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追风筝的人
后来辗转到了成年以后的阿米尔成为了作家从美国回到了阿富汗去看他的启蒙老师拉幸汗才知道了那个让自己终身悔恨的事,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在最后冲破重重困难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带回了美国,来救赎自己的灵魂。
而阿米尔能够踏上归国的路程就说明他真心的愿意弥补那个曾经把自己当成亲兄弟的哈桑。阿米尔的内心变得强大了,不再唯唯诺诺,因为他怕如果自己再像过去一样的懦弱而又不知会发生什么让自己更加悔恨的事情。
弥补有时候真的是一种心灵的救赎
可以说阿米尔是一个好人,只有好人才懂得弥补和珍惜,阿米尔也是可怜的,一直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渴望父亲可以爱自己多一些,而父亲忙于政事,把自己的爱给了两个儿子,在童年的阿米尔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努力的想做到最好,可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因为哈桑他嫉妒了,为了自己不再看到哈桑,不再苦恼自己当初的不作为,逼走了哈桑。
后来他和父亲去了美国,他却一直没有忘记哈桑,而哈桑也是幸运的,有一个爱自己的仆人爸爸和另一个老爷爸爸,虽然因为哈桑放荡的母亲他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伤害,但后来也回来弥补了一些对孩子的伤害。可是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伴随着哈桑的整个童年又有谁能够弥补的了?
突然泪水挂满了我的脸颊,在这些个战争的国家活着太不容易了,看完这本书我内心深处受到了深深的感触,为什么一样的人民却非要为了利益而互相残杀,牺牲了那些小天使们和他们美丽的家园,夺走了他们的亲人和爱,难道只有战争才能证明你们的国家比较伟大吗?
我不想过多的去叙述阿米尔是如何的经历了各种艰难带回哈桑的儿子,但故事的最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阿米尔带着可爱的侄子又去重温了一次风筝与风。这一切可能都是他心中对哈桑的亏欠,因为有他他的内心才有些许的欣慰。
看完整个故事我庆幸,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身在中国,身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没有战争,没有伤害,没有失去亲人,充满了爱的一个国家,尤其这次疫情让我们大千儿女更加的爱这个属于咱们自己的大家庭,困难面前的凝聚力,灾难时候伸出的援手!对每个人公平公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度过难关!疫情期间发生了许多温馨的小故事,也有许多的潸然泪下。
但是这就是我的祖国,一个温暖的家,他也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南兮茉
202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