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报班引发的思考——始于初衷,终于内卷
2022-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笨笨1S
为何会如此?并非没有明白人,只是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家的孩子是那独一无二。
一个逻辑自洽就在家长的头脑中形成。
别人家的孩子能成,我家也能成。
别人家的孩子不成,我家未必不成。
于是,很多人就形成了一个误区,即只要完成了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就能成功。
这就和葵花宝典差不多了,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但很多人忘记了,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如果将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无限的内卷化各种花式培训上,结果可能哪一个项目都不能成功达成标准时间的训练,更谈不上在这样的量变基础上,实现真正跨越性的质变了。
啥是量变和质变,就好比很多花式培训,其实就和我们用筷子一样,你达到一万小时使用时间,也只能说是熟练而已,这就是量的积累。
而质变,哪怕是用筷子,能够用筷子玩出各种杂技来的人,少之又少,而他们是在一万小时积累中,不断寻找变化的一小撮偶尔成功者。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如此,而来自少儿编程的智商税则是忽略了质变后,用焦虑达成的某种不靠谱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