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海疆与互市

2022-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凡提shi

倭寇是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

目光回到明朝的倭寇。

明朝建立初期,正值日本南北朝内乱。混战中,日本的失职武士与破产农民纷纷流亡海上,武装侵略中国沿海。另一方面,元末割据江南沿海州县的张士诚和方国珍,被朱元璋击败后,余部亡命海上。

为防倭寇侵犯以及昔日政权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明朝政府迫不得已祭起了严厉的海禁大旗。为防止沿海百姓私通倭寇。

早在洪武四年(公元1381),朱元璋正式宣布严禁濒海百姓私自出海,此后又多次重申了禁令。所谓寸板片帆不许下海,与明朝密邻的东南亚各国,以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来华进行贸易及文化交流。这标志着海禁作为明朝的一项国策正式确立。

贸易就变成了走私贸易,纪录片主要提及了三个贸易点。

第一个是双屿港。

中国沿海有个岛叫双屿港,传闻是由中国走私商人、倭寇与葡萄牙人自行开辟的所谓国际自由贸易港,但明朝抗倭将领认为是倭寇的大本营。

双屿港自由贸易的繁盛,冲击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明军把这个岛屿干掉了。双屿港从此变成无人岛。

第二个是日本平户。

双屿港的覆灭,让亚洲另外一个国际自由贸易港得以崛起,它就是日本平户,其实将平户打造成一个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个中国人,徽州海商,王直。

王直或称汪直,徽州人,他是海上走私贸易的经营者和调停者,其势力遍及日本及东南亚。

王直其实一直想合法化,但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剿灭双屿港,王直没办法就去日本搞事业了。

王直呢有个当官的老乡,他对倭寇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决定剿抚并用,着手招抚王直。而王直,则姑终想获得明朝政府的承认成为一个合法的海商,所以就答应了,结果回国之后就被拉到监狱了。开明派和海禁派battle后,海禁派赢了,可怜王直被关了两年后被判死刑了。

王直入狱后,原来的武装走私集团失去约束,东南沿海秩序大乱,胡宗宪只得全力围剿。后来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他亲自到浙江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3000人,组成了天下闻名的戚家军,鸳鸯阵法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大举歼灭了来犯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台州各地与倭寇决战,彻底肃清了进犯台州的倭寇,史称台州大捷,倭寇畏之如虎,窜入福建-广东沿海。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至四十三年(公元1564),戚继光又率兵增援福建和广东,扫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但是战争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厉行海禁的明政府难以走出自己设他计的鸳鸯阵,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其实涌动着无数暗流。

第三个是远离海洋的呼和浩特。贸易当然不仅仅禁止了海上的,还有蒙古。

元朝覆灭。蒙古贵族从元大都退回草原。当时蒙古的中兴之主,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想要和明朝求贡,被拒绝了。

俺答汗就一边骚扰明朝掠夺农业物资,一边求贡。打打停停。但明朝政府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加固长城。双方陷入恶性循环。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八月,在多次求贡不成和骚扰无果之后,俺答汗大举入侵明朝,并特意向明政府释放出一个信息“予我市,通我贡,即解围”,俺等汗进逼北京的事件,嘉靖皇帝深切认识到,再不开关互市,可能带来连年战争的后果,便暂时同意了俺答汗的互市要求。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四月二十八日,俺答汗期待以久的马市,终于在大同开市,此后,明朝又在宣府开放马市,并制定了在延绥、宁复开放马市的计划。

好景不长,马市虽行,但游牧民族抢掠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明朝政府一看,就以犯边为由,关闭互市之门。

俺答汗又和明朝打了二十年的战,最后终于认识到了战争不足以解决蒙古民族的生存问题,与其低声下气地与明朝进行时断时续的互市,不如建设自己的农业基地来得稳妥,随着大量汉人的迁入,农耕逐渐发展起来,漠南地区呈现出农牧杂糅、蒙汉一体的局面。

另外,俺答汗还想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构建欧亚内陆的贸易渠道,营造一个由东蒙古控制的中亚自由贸易区。

16世纪中期 ,俺答汗武力平定了青海湖地区,他的梦想并不是为了掠夺,而是为了连通内陆的商业网络,由此往西,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乌兹别克的布哈拉,再住西濒临里海的哈萨克斯坦,黑海的伊斯坦布尔,地中海的威尼斯,大西洋东海岸的里本斯,一个个国际贸易中心都已形成,十六世纪的世界,无论是陆路还是海洋,都在企盼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再次与明互市在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至隆庆元年(公元1567),俺答汗统治下的板升地区,遭遇连年灾荒。正当俺答汗举棋不定是要抢,还是再次求和时,他孙子把汉那吉,因家庭矛盾,于隆庆四年,率妻子与奴仆投奔明朝。

此时,嘉靖皇帝已经过世,在位的隆庆皇帝任命高拱、张居正为内阁大学士,他们决定放回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借机与俺答汗讲和,进行互市贸易,结束明蒙之间几十年的纷争。

隆庆五年五月,在大同得胜堡边外的晾马台,广设黄帷兰帐,俺答汗接受了明朝皇帝封的顺义王称号,其子、弟和各级头目均授以都督、指挥、千户等官。俺答汗宣布了十三条和平条款,表示明蒙世代友好,永不相犯,史称隆庆和议。

不久,双方商定了宣府至甘肃的十一处互市市场,和平互市为草原带来了新的生机,然而六十五岁的俺答汗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在板升的基础上,建造一座永久的城市,要为子孙后代打造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草原根据地,它就是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在蒙语中意为青色的城,这座城市比照内地城市的格局建造,用青砖修起城墙,房屋上覆以青瓦,远远望去一片青色。

万历三年(公元1575),呼和浩特城正式建成,对于呼和浩特的建成,明朝政府可谓五味杂陈,原有的遏制政策,反而刺激了蒙古的壮大,然而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明朝应俺答汗之请,为这座城市赐名归化,呼和浩特从此成为明蒙贸易中心和漠南蒙古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与中亚资易网络连接起来,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一个重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