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列传(节选)》

2023-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欧阳之家

屈原列传(节选)

【作者】司马迁 【朝代】两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痛心楚怀王的耳朵听不进意见,被谗言谄媚蒙蔽了眼睛,被邪恶不正的人损害了公正,正直的人没有容身之地,因此屈原感到忧愁和苦恼而写了《离骚》。“离骚”的意思,还处在忧愁当中的意思。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天赋是人出生时就有的;父母亲是人的根本。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人在困苦处境时就会返思根本,因此在劳累疲惫到了极致时,没有不呼喊天的;疾病造成疼痛和极度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为人正直不偏,竭尽忠诚与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进谗言的小人离间他与君主,可以说是到了困苦的境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的《离骚》,大概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怨恨而作。《国风》里虽然多描写男女之间情爱却不是过分露骨,《小雅》里虽然抱怨和指责却不宣传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两者的风格都兼带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它里面涉及上古的帝喾,下提到齐桓公,中古讲述商汤、周武王的事迹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的道德广大而崇高,政治理念的条理,没有不完全展现出来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文法简约,他的辞赋精细,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廉洁。他写的文章虽然看似小事,但是它所揭示的意义却非常大,举的是近来的事,但却有深远的意义。因为他的志气高洁,所以他描写的东西也是散发着芬芳的;因为他的品行廉洁,因此可以去死却不容受到玷污。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独自疏远污浊泥潭之中,像蝉褪壳一样去除污秽,以此来超脱俗世之外,不被世上的浊垢所沾染,洁白无瑕在污泥却不被污染。推测屈原的这种志向,即使和日月发出的光芒相比也是可以的。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汉语二级字,读作(dá),形声字,心为形,旦为声。本意是忧伤、忧苦。又引申为恐惧。

帝喾(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故号高辛氏 [1] 。司马迁说他是黄帝的曾孙。 [4] 姬俊5 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今河南洛阳偃师区)为都城, [3] [29] 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爱戴。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

濯淖: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uó nào,是指浸渍。

皭然读音是jiào rán,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是洁白、洁净、清白的样子。

(拼音:zǐ)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本意指液体里下沉的杂质。引申指污黑,污浊。


端午节又快到了,从小就听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记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又听老师说,原来的粽子是要投到江里去的,是为了让鱼不去吃掉投江的屈原,划龙舟活动也是为了在江水中抢救投江的屈原。中国的节日真是基本上都和吃挂上了钩,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他在楚国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除了吃粽子,还有多少人去关心吃粽子之外的纪念意义?

古文应该是离现在也久远,读起来的难度就越大,如果出土一件文物上有文字在上面,要解读它,了解它描述的事情,或者上面记录的人物,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