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多读书
经常在闲暇是时候翻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可以选择时间查看,正常我会选近三年的。也时常感慨曾经的多姿多彩。但深知,又过三年,也一样会感慨此时。有人说喜欢回忆的人,一是老了,二是现实中不那么畅快如意。于我,两者兼职之吧。喜欢美好轻松的事物,但又不愿意刮骨疗毒,和痛苦决裂。很多时候我问另一个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另一个自己选择沉默。日复一日的活着,很多时候又惶恐时间的流逝的太快。
午间看到一个东北的姐姐写的文字:有了空闲,还是多出去吹吹风,多亲近一下大自然,然后,收敛起那些所谓的锋芒,把无趣的日子过得有趣起来,看见有趣的事就记录下来,苦闷的时候想想,或许能博自己一笑。如果实在无事可做,那就读书吧,书里有趣的事儿更多一些。深以为然。读书,的确是成本最低的取悦自己的方法。晚上临睡前看余华的《文字或者音乐》,又一次认知了余华。最早看余华的《活着》,初读时就流泪不止,心疼的不行。他讲述了一个人在漫长的时光中,如何挣扎地、拼尽全力地活着。苦难、鲜血、死亡,仿佛无穷无尽,悲剧一桩桩一件件上演。一遍遍的问,一个人怎么可以承受这么多的苦难??余华用他平实而浑厚的笔调,以一个人浓缩整个时代,带着我们洞穿时间、活着、死亡与生命的意义。那时候,我对这个作家的理解是苦大仇深的悲苦基调,一如莫言。后来陆陆续续看了其他几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一如既往的苦,浓的化不开。最近几年,余华在公众露面的次数稍微多了一些,发现他是幽默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段子手,颠覆了之前作品中勾勒的他的形象。又读了他的《文城》--因为一个人,寻找一座城。走遍千山万水,依然孤身一人。书中有苦难,但已经没有活着那么痛心,有缺憾,缺憾才是人生的常态,更多的是温情。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一时期的余华是柔软,豁达的。
而最近看他的《文字或者音乐》,是重新的更认真的解读作者。这是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里面收录了二十八篇精彩笔记,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在这本书里,余华细致剖析了西方巨匠的文学著作,为我们梳理了文学经典中的叙事技巧,教我们如何去读经典、品经典。看这本,发现被余华老师种草了好多文学经典,没读过的就拿笔逐一记录,读过的就用心看作者的解读心得,有种和他心心相惜的愉悦感。也许这就是阅读的乐趣所在。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读的人多了,自然会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他读过那么多名著,而是是在很年轻的时候,这为写作奠定了基础,然后还要有一颗悲悯之心,才能写出那么多受到大家喜爱的经典的作品。
无聊的时候多读书吧,书中有趣的事情真的是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