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震撼的冬牧场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
如果不看李娟的《冬牧场》,你要跟我说个“冬牧场”这个词,我想象中应该是室外空旷、寒冷,羊肥马壮,室内却温馨暖和。牧羊人只管放羊,妻子儿女忙着家务与饭食,一家子其乐融融。住所,自然是帐篷了,难道还有别的不成?

看了才知道他们的艰辛,简直让我叹为观止,瞠目结舌。我觉得我是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的,然而他们却年复一年的去过这样的生活,游牧民族的辛酸与坚毅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长达半年的冬季以及土地的贫瘠,使哈萨克人的祖先不得不选择“游牧”这种艰辛动荡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复一年恪守自然的规律在大地上穿梭。从阿尔泰深山一直到天山北部的开阔地带,牧人们每年迁徙距离逾千里。搬迁次数是最多的,一年之中评价每四天就得搬一次家。居麻家的冬牧场和夏牧场离得比较近,算是搬家次数非常少的了。我给算了一下,也得平均十二天搬一次家……这动荡艰辛的生活,这些寂寞又坚强的心……
冬天的迁徙异常的艰辛,他们要穿的特别特别厚,以致脖子都不能转,脚上的鞋是大两个码的,作者本人穿了大8个码的鞋。人虽然骑在马上,但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手里要拿很多东西。
作者的办法是“马鞭套在手腕上,温度计拴在手套上,骆驼缰绳绑在马缰绳上,奶酪衔在嘴里,相机和摄像机挂在脖子上”。
李娟真的很棒,一个娇小的汉族女孩,深入冬牧场几个月,体验异常艰苦的生活,其能力和毅力实在惊人,实在令人佩服。
困难的事情太多了,他们喝的水,全靠雪,因此她每天都要去找雪、背雪、化雪,而那雪水一点也不干净,和着马粪、羊粪,浑浊不堪,遇到雪少的日子,用水都要节约。
在那里,羊粪成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他们住的不是帐篷,而是地窝子。
地窝子是大地上挖出的一个深两米左右的大坑。沙漠地带嘛,坑壁四周不垒上羊粪块的话,容易塌方。然后在这个羊粪坑上架几根檩木,铺上干草,压上羊粪渣,便成了“屋顶”。最后修一条倾斜的通道伸向这个封闭的洞穴。当然了,通道两壁还得砌上粪块挡一挡流沙。连我们的睡榻也是用粪块砌起的,我们根本就是生活在羊粪堆里嘛。
因为那是荒野,那是沙漠,没有树,没有泥土,没有石头,但还是没有难倒智慧的哈萨克人民,我看了倒很想看看这个地窝子了,连回家吃饭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即便这样艰苦,他们也会努力让这样一个小窝美起来,他们挂上毯子,布料、报纸,他们欢乐热情,竭尽所能的美化他们的家。
在荒野生存,人的思想都会发生变化。有一天通行的小姑娘送给她一枚假金戒指。她写道,“若是以前,我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
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简朴甚至寒碜的家里,在仅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好像那枚戒指是我唯一的触角,唯一的柄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相信每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想法。变得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懂得幸福,更容易满足,感恩。
平日里,我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是极方便的事,在那里才知道我们平日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即使那么艰辛,他们依然热爱生活,依然热爱生命,一切困难只有两个字——克服。
因为她说,
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他们感染着作者,作者再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感染着我们。我们不可能有机会去体验这样的生活,李娟为我们做到了,她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们不曾知道的世界,真是文坛的一股清流,致敬游牧人民,致敬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