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格玛_有凤来仪生命哲学儒释道传统文化

心观《金刚经》(17)

2020-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明空如月_QD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这一品,看似在重复之前曾经问过的问题,但佛陀开示的重点却有所不同。

第三品为大乘正宗分,重点在于阐明大乘修行的重点,在于离相无住。其中侧重于离于四相,能够离于四相即是人无我。

第十七品为究竟无我分,重点在于阐明菩萨修行,其重点在于彻底究竟的离相无我,不仅要通达人无我,还要通达法无我,达到最究竟的无我。

须菩提在听闻佛陀关于离相、无住、无相、无为等诸多的开示之后,再次提出了最初的问题,但问法上有细微的区别:

开始问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次问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仔细体会其中的区别,就会发现须菩提真的是自心已明,唯是代众生请法而已,而且因为自心已明,所以问题也能问到真正的点子上。

开始的问题,其中重点是请佛陀开示一个追求自觉觉他的修行者降伏其心的方法

所以,佛陀先是引导须菩提回到他们对话的当下,回到佛陀已然降伏其心的生命状态的当下,直接以心传心,令其领悟这种降伏其心的境界。

这是超越于语言的,所以佛陀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须菩提当下就听懂了,可是还有很多其他的比丘以及未来的我们还没有听懂,于是不得不再次请佛陀详细讲一讲: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于是佛陀逐一开示了各种看似不同其实核心精神并无二致的内容,包括大乘正宗、妙行无住、如理实见、正信稀有、无得无说、依法出生、一相无相,庄严净土、无为福胜、尊重正教、如法受持、离相寂灭、持经功德、能净业障等,应该说已经非常地详细全面了。但正是因为佛陀开示了这么多,对于有的修行者来说,可能反而会抓不住最根本的重点,所以这次须菩提的问题其真实的意思是,慈悲的佛陀啊,您开示了这么多稀有难得的妙法,虽然我都听懂了,但是我担心还有人没太听懂,所以您所开示的这么多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关键心要是什么呢?

注意,佛陀前面已经多次开示了【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须菩提竟然还要再次问【云何应住】,这显然有更深的意味。

佛陀很明白须菩提的心意,其实须菩提也很明白佛陀的心意,所以《金刚经》就是他们一唱一和所演的一场戏而已。真是多亏了佛陀和须菩提的无上慈悲,我们才有机会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通过这些承载着佛陀无上智慧的文字领悟到能够使我们的生命直趋觉醒的无比珍贵的智慧的秘密。

所以佛陀开示的重点就如这一品的题目所示:究竟无我。这就是菩萨修行所需要的领悟的最核心的关键心要。

之前佛陀的开示强调的是人无我,而这一次的开示则是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法无我。

我们对比佛陀两次开示的细微差别,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第三品,佛陀开示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本品中,佛陀开示说: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之前的开示强调的是要破除对【众生】的执幻为实,所以具体列举了个各种类别的众生。

这一次的开示是在之前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重点已经不是众生本身而是【灭度】这件事。

众生相,是我相的一种体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我相的体现。

当已经破除了对我相的执著之后,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随之破除。

所以重点转到了【法】,即【灭度之法】,现在要进一步破除对各种法的执著,了悟法的空性。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实也包括了人我空和法我空,但重点还是在人我空上。

【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也包括了人我空和法我空,但重点已转到了法我空上。

这个总纲明确后,佛陀首先再次开示了人我空,相当于帮助大家复习一下之前已经讲过的重点:人我空。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然后紧接着就转入了这一次开示的重点:法我空。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注意,佛陀对法我空的开示,首先从发心开始。【实无有法】,这个开示已经再直白不过了。

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不仅发心的主体【人】是空性的,【发心】这件事也是空性的。

注意,这正好深契真空妙有之理。

【人】在【发心】的当下,【人】和【发心】都是空性的,但同时也是【妙有】。

强调【人】和【发心】的空性,不是为了否定【人】和【发心】的意义,而且为了破除对【人】和【发心】的执著。

要破除的这种执著不是修行的正念,而是无明愚痴状态下的分别执著和执幻为实。

了悟【人】和【发心】的空性,正是为了生起智慧,在智慧的观照下保持修行的正念,精进修行。

我们需要一点的是,《金刚经》一直在强调空性、无相、无为、无执、无住,但同时也在强调精进修行,而不是说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就不用修了。不是这样的,如果有人这么认为,那就进入了歧途。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对于【法无我】,佛陀先是讲了【发心】即菩萨修行之因,紧接着讲了菩萨修行之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就是说,【发心】之因是空性的,【菩提】之果也是空性的。

佛陀开示果位的空性,不是说你不用修了。恰恰相反,佛陀开示果位的空性,正是为了让菩萨精进修行,但不对果位产生一种错误的执著,而是在空性智慧的观照下不断地精进,精进而不执著。

而且佛陀通过讲述自己因地修行的故事,希望修行者明白:只有破除了对果位的执著,同时不断精进地修行,才能达到圆满的自觉觉他的境界,那个境界,名之曰佛境界。如果执著不破,那么就永远达不到圆满觉悟的境界。当然,如果不精进修行,更是没有机会达到圆满觉悟的境界。

佛陀在开示了菩提之【因法】和【果法】皆为空性之后,就开始概括性地总论一切法的空性本质。

佛陀首先从佛法修行的终极理体——如来开始开示: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关于如来,佛陀之前已经做过开示,即: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而这一次的开示,则是对之前开始的进一步深化: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什么义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教中亦称为无生。也称之为空性。也称之为涅槃。

佛法之难悟,正在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思维、思想、观念、观点,乃至于一些最基础的认知,全部都是建立在根深蒂固的【分别心】上的。

而佛法的智慧是破除分别心之后的【无分别智】。

注意,不是不分别,而是分别的同时知道这种分别仅仅是一种假相。

或者说,了悟【无分别智】之后的分别,是一种随顺世间法的智慧,而不是无明愚痴。

了悟【无分别智】之前的分别,则是一种无明愚痴,是一种顽固的分别心,不明白【无分别智】的智慧。

所有的交流,都需要依托【分别相】,否则就无法交流。

而佛法的修行正是让我们不要被这种表面的【分别相】所欺骗,要深入地看透这种【分别相】的虚假性,从而悟入【无分别智】。

这个过程对于不同的修行法门,有不同的入手处,可以先破【外面】,也可以先破【里面】,可以先破【我】,也可以先破【它】。

但不管怎么样,最后都要全部破尽,全部汇入【空性】智慧之中。

而《金刚经》开示的路径是先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再破【法相、非法相、非法非非法相】。

如来,即是【无分别智】的境界,即是空性智慧境界,即是无上菩提境界。

佛陀开示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实无有法,再次直白明确地告诉我们佛果之空性。这个空性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涵义:超越性。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就是说,不要拿任何二元概念来描述佛法修行之果位,因为这是一个超越于二元概念的更高层面的智慧境界。

而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也是生命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智慧境界。

实无有法,还意味着,一切修行的具体方法都是方便法,都是为了破除执著。

就像一个人面对整个天空,想要拥有整个天空时,【实无有法】得到【整个天空】。

他需要放下把整个天空占为己有的妄想,需要放下自己心中的各种纷飞的杂念,需要放下各种情绪的纠结,放空自己的心灵,静静地感受天空的高远、辽阔、宁静和安详,当他完全忘我地融入天空时,那时,整个天空似乎就是他,他似乎就是整个天空,而他本身却并没有这些想法,而只是深深地融化在与天空合一的境界里........

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许我们能得到更深的体悟和启发——

其实,本来就没有人和天空的区别,人与天空本自一体,天空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人也是包括天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人是空性的,天空也是空性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的.......

当人与天空深深地合一,进入到空性智慧的境界之中时,就领悟并感受到了什么是空性,什么是合一,什么是如来......

对于那种境界,不能用世俗的分别相去分别、定义,所有的有、无、虚、实等,都已经完全被超越了,那是一种超越的境界.......

佛陀接着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陀始终站在超越的智慧境界中,而为了与仍处在二元分别的世界中的人们交流的时候,就不得不使用二元分别世界中所使用的二元概念。

所以佛陀一边在使用这些概念与我们交流,同时又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被这些虚妄的概念所迷惑,而要悟入到他所了悟的超越的智慧境界中。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佛陀很清楚心灵生活在红尘世界的我们,要完成超越是多么地不容易,我们总是有太多看不破、放不下的执著。比如,对于我们的身体。

你看,连佛的果位也要用【法身、报身、化身】的三身相来体现。这说明,如果换了一种其他的我们所不熟悉的表述方式,有可能就很难被我们接受。我们可以接受变化,我们可以接受这个物质的身体终究要毁坏,可是如果没有另外一种【身体】来承载我们的【希望】,我们可能就会陷入无以言说的恐惧之中。也因此,佛陀非常慈悲地为我们的【希望】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的【身体】系统,同时为这套身体系统注满智慧的光明。

譬如人身长大。就是说,有一种“人”的“身体”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比“须弥山”还大。其实应该说无限大。

但这种说法仅仅是为了随顺众生的心,如果只说智慧的本体,而且又是无形的、超越的、空性的,众生就难以理解。为了方便众生容易理解,因此取了一个名字叫【大身】。而这个大身所指,就是如来,就是空性智慧。

而佛法的修行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这些方便说法的一般性理解,而是要以空性的慧眼,看透这仅仅是一种方便,而应穿透这些方便继续前进,直到契入空性智慧的本源——如来性海之中。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契入如来性海之中,是不会有我相和众生相的,所以如果还有我与众生的分别,就不能称之为菩萨——已经觉悟了空性智慧悲智双运的生命。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连【菩萨】名号本身也是空性的,所以【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这一切法中,也包括了佛国净土。菩萨如果还有对庄严佛土的执著,就不能称之为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因为,真正的佛国、真正的净土、真正的庄严,正是菩萨已经解除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清净心,是彻底了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心。所以,彻底通达了无我法者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菩萨。

这种通达,不仅仅是理上的通达,而且是事上的通达,能够实际做到,自然地展现在其行住坐卧之中,没有分离,没有动摇,才是真正的通达。

而只有究竟的无我,无有其余,无有其漏,才能做到这一点。

谨与朋友们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