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佛学爱好者我的日更计划

听《西藏生死书》第六章第4、5、6节:善心,创造力,责任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17人  穗诚

昨晚10:30睡觉,今晨4:25醒来。早晨的宁静和清醒适合听书。

因为清醒,所以记忆力理解力强,连续听了三个小节:

第4小节,善心;

第5小节,创造力;

第6小节,责任。

01  善心

诚如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因此,下一世我们将会有什么样的出生,完全取决于这一世我们有什么样性质的行为。

很重要的是我们千万不可以忘记:我们行为的结果,完全是看行为背后的动机而定,绝非行为的大小程度。”

看动机!我看人也是看一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看他动机纯不纯,起心动念是不是好的。动机是好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使结果不太好,也是值得我们感恩、珍惜和称道的。他的动机不纯,出发点不好,哪怕结果有利于大家,依然是不善的。

为了说明观点,作者讲了一个乞丐成佛的故事: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年老的乞丐妇女,名叫「依赖喜悦」(RelyingonJoy),她用乞讨来的一个铜板,买了油,点了灯,供奉佛前,许愿说:

「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好供养的。但透过这种供养,希望我将来能获得智慧之灯。愿我能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愿我能净化他们的一切业障,引导他们开悟。」

读到这里,你会不会感动?是不是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一位年老的乞丐妇女,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众生!她希望自己获得智慧之灯,解除众生的黑暗和业障,引导他们开悟。

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格局很大。虽然是小小乞丐,而且已经年老,但是她心怀天下。她不成佛,谁能成佛?

所以,她后来成了「灯光佛」(LightoftheLamp)。

因此,我们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完全看我们的动机好坏而定。

寂天菩萨说: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快乐;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轮回的信仰告诉我们,宇宙间是有某种最高的正义或善。我们一直想发掘和释放的,便是那种善。每当行善时,我们就是往前靠近它;每当做恶时,我们就是在隐藏和抑制它。

如果你想从轮回的事实获得一个重要讯息,那就是:发展这种善心,希望别人能找到永恒的快乐,并以行动去获得那种快乐,培育和修持善心。

我想起一个成语:助人为乐。

也想起大家熟知并相信的:施比受更有福。


02  创造力

从上一节我们知道:

业,不是宿命的,业是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的。

业是创造性的,因为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我们可以改变。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在我们的心的手中。

由于一切都是无常、流动和互相依赖的,我们的一切行动和思想都会改变未来。任何情境,即使再绝望或再可怕,譬如末期疾病,都可以用来进化。任何罪恶或坏事,都可以用真诚的忏悔和真实的修行来净化。

西藏人说:「坏行为有一项好处,那就是能够被净化。」因此,永远都有希望。

即使是谋杀犯和最冷酷无情的犯人,都可以改变和克服导致他们犯罪的情境。

“目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反应着过去的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每当我们遭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巨祸,或把痛苦看成是任何形式的处罚,我们也不会责怪自己或自怨自艾,而是把正在经历的痛苦,看成是过去业报的完成。

西藏人说:「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甚至还要感谢一个业正要结束了。我们知道:「好运」是善业的果报,如果不好好利用它很快就会过去了;「坏运」是恶业的果报,事实上它正在给我们净化的绝佳机会。”

太棒了!多么乐观的看法!给我很大的启示。换个看法,事情就完全不一样。

索甲仁波切说:

我们只需回顾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为的后果。当恼怒或伤害到别人时,它不是反弹到我们自身吗?不就会留下痛苦而黑暗的记忆,以及自我厌恶的陰影吗?那个记忆和那些陰影就是业,我们的习惯和恐惧也是来自业,都是过去所行、所言或所思的结果。如果能够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时能够了了分明,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个老是在重复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至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

03  责任

“在濒死经验中,有一个令人深思的共同现象是「全景式的生命回顾」(panoramiclifereview)。有这种经验的人,不仅会巨细靡遗地回顾一辈子的事件细节,还会看到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我曾经濒死。突然而且一度失忆。所以,没有像其他濒死的人一样,在死的过程中有“全景式的生命回顾”,但是,我复活过后,却进行了全景式的反思。

关于生命,关于生命的意义。过去看重的,现在放下了,过去忽略了,现在珍惜了。

听《西藏生死书》第六章第4、5、6节:善心,创造力,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