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借口
对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段历史,国人都不陌生。对于英法列强的暴行也是达到了令国人发指的地步。就连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icon都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进行了强烈的谴责,把这件事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自己国家的作家称自己国家为强盗,这个不得不令国人也是佩服雨果的胆识。
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为何英法联军攻入清朝的首都北京,却偏偏选择的目标是在西郊的圆明园呢?
而当时北京的著名景点也很多的,别的不说,就一个故宫,不是更能戳中清朝的中心要害吗?
为何英法联军偏偏就选择了圆明园呢?
1860年8月21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年,大沽失陷。英法联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
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
英国使团中文秘书巴夏礼,突然提出在正式签订条约和双方换约时,必须向咸丰皇帝当面递交国书。
这一要求戳中了咸丰帝的痛处,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事。什么当面递交国书,“如欲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拜跪如仪,方可允行……若该夷固执前说,惟有与之决战。”
国与国之间的礼节在皇帝的心中是最大的事。
“固执前说”想来是巴夏礼所谓的递交国书,并不是行跪拜礼,而是站立式递交。
于是清朝方面不仅终止谈判,还让僧格林沁一举拿下前来谈判的巴夏礼以及英法人员39人。这39人被暂时关押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里。
可是英法联军并没有因此就停止对清朝的进攻。
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 清军全军覆没。
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巴夏礼10月8日,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前夕,暂时管事的恭亲王奕訢不得不向英法联军释放友好信号——释放巴夏礼等8人,随后不久其余被扣押的英法人员也陆续被放回。
可是后来据英法方面的记载,被扣押的39人,活着回来的只有19人,那其余的20人呢?英法方面得到的汇报是那20人,要么是在圆明园里被折磨致死,要么就是在圆明园里生病而死。
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英法联军自然是气愤不已。他们决定采取报复行动。
于是就有了三天三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人们习惯上说是火烧圆明园,而实际上是火烧了三山五园。
三山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
五园即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
还有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真是令人发指的罪行。
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除了报复,还有它更深层次的原因。
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
一开始额尔金首选的烧毁对象还真不是圆明园,而是紫禁城。
可是后来他经过几天深思熟虑,选择了圆明园为报复行动的目标。
额尔金决定烧毁圆明园,另有深意。圆明园当时并非仅是清帝的游乐行宫,而是清廷的另一政治统治中心。
由此可见,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据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
在额尔金看来,焚毁圆明园,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地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等人,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