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书评

2021-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是李十一呀

文/李十一

推荐指数:五星

借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作者李笑来主张:我们应该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而后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唯有这样,时间才是我们的朋友。读后总结:这本书确实提供了很多提高自己心智和思考能力的方法论指导(虽然也有一些颠覆性的理念和观点),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职场上,对个人合理安排时间以高效解决问题而言,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

下文剧透较多,但是对于未接触过此书的读者,还是自己完整地读下来,自我去梳理一遍,效果更好。

首先作者在第0章指出了大家常见的一些问题和困境,然后紧接着第1章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你才是主人,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同时引出了“心智”的概念和自己的案例;第2章作者揭示了一些甚至有些颠覆性的现实,比如“速成绝无可能”、“交换才是硬道理”、“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与时间做朋友”(有些像“不可知论"、“资源稀缺”是现实不可变的意味);接下来的第3章到第8章,作者分别从管理、思考、学习、交流、应用、积累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方法论和论证。干货较多,读书笔记为证: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第2章 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评:人间清醒。

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插图],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要想跳出去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它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第2章 现实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在马克思去世100多年之后的今天,物质和他作出以上论述时比,已经相对极端丰富,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物质依然稀缺且依然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第2章 现实 6. 与时间做朋友)

一个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他就是自己的项目主管,只有学会像项目管理者一样思考,他才能给自己分配具体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高效地完成任务。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第3章 管理 4. 关注步骤) 评:也是工作遇到大任务中的正确思路。

一些早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如微软的DOS,是单任务操作系统;为了提高效率,程序员们又开发出了多任务操作系统,如现在的Windows。(第3章 管理 5. 并行串行)评:技术的趋势如此,而人要想提高效率可以借鉴。

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第3章 管理 6. 感知时间)

定期去健身房。虽然也有过不愿意再去的时候,但我知道那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往健身房去就是了。(第3章 管理 9. 计划)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或者对自己目前的处境不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应该会带来改变的任务,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同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目标的实现有帮助的任务。(第3章 管理 10. 列表)
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列表所代表的任务是否现实。如果确实觉得自己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着手去做,而且一定要执行到底。(同上;但是这一章作者在13年这本书再版时还是认为,纸笔列表优于电子设备;然而其实到现在相关问题大部分已解决,电子设备列表也有可取之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面临的任务大都是重复性的。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第3章 管理 11. 流程)评:“流程化原则”。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而另一些人,总感觉自己够聪明,却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出错,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尚未养成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这个简单的习惯,日久天长,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异。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会很容易地找到无数例证。(同上)

脆弱而又不现实的“完美主义者”(第3章 管理 12. 验收)评:拥有现实的验收标准,务实地验收过程和结果。

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将来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第4章 学习 5. 自学能力)评:思考,总结和交流。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它开始的。它就像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才对你好。完全靠自己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真的做到这个地步,那你就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同上)
固定一段时间来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对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对支持的,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对反对的,同样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甚至对那些无所谓的,也记录其原因。一个有着这样良好记录习惯的人会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同上)

“双盲测试”(第5章 思考 3. 因果关系)评:没记错的话Beyond Feelings批判性思维这本书也讲过这个概念,意思差不多。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第5章 思考 5. 举证责任)评:“举证责任”这个概念也在哪里曾经看过,只不过记不清了也没有记录,所以写读后感/书评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能帮我们知识体系化。

甘愿享受虚假的欢乐,还是用长期的痛苦换取哪怕片刻的真正的幸福?(第6章 交流 3. 交流守则)评:心智成长就是后者。

对一个人来说,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我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第7章 应用 1. 兴趣)评:这就是“具象化思维”的意思,考虑问题不能只留在表层或者感受。

我一度打工的地方叫“新东方学校”。(第7章 应用 2. 方法)评:原来10年代的时候就有了“打工”的说法。注:这里指“打工人”的“打工”,当然“打工”的字面意思比这早得多,这条只是幽默效果 : -)
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同上)

最富戏剧性的案例之一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14岁男孩。在他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在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在他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在他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上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在他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在他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当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我总是从笔记本里翻出这两条记录读一遍。到现在为止,我也从没像那个男孩一样不幸——他太不幸了,甚至有规律地不幸!(第7章 应用 3. 痛苦)评:Poor kid : -( The Road Less Traveled里面提到的案例,如果你真的觉得痛苦,可以去看看美剧SHAMELESS,墙裂推荐!

美剧SHAMELESS剧照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第7章 应用 6. 人脉)
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同上)

这本书真的挺不错,它不会像一些传统所谓的“时间管理”书籍那样贩卖焦虑,甚至给出一些花哨不实用的办法,也没有鼓吹996或者减少睡眠等等;相反,它是以理性的口吻和你对话,让你把时间当做朋友,察觉自己,自觉行动起来,以实现更好的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