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2-13.14.15.16
2.13[传统为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①’。”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想正道。”
【老彭有话】读至此,是不是觉得孔老夫子说话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当然也不是因为我把这句挪到这里造成的。正谈着君子、为学突然就冒出这一句,忽地一下子到《诗经》了。其实细究起来,可不是冷不丁地出现。上一篇中,孔子不是说可以和子贡讨论《诗经》了吗?所以看似散乱无章的条条句句,都是打着埋伏的。
历来对“思无邪”三字有不同认识。但我认为在这里“思”字,还是其本意最好,就是指思想。因为《诗经》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教人行动的,蕴涵着许多做人的准则。因此,“思”应作实意解。直接翻译就可译成“想正道”“想正事”。
君子“不器”“言行一致”“周而不比”“见义而为”,那就是有“德”。“德”字是双人旁,意为多人;“十、四”意为“直”。就是大家“走正道”的意思。有“邪”就不会走正道,就无“德”,就不是君子。
【注释】①邪,邪念、他意。
2.14[传统为2.9]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论,他却从不与我争辩,看上去就像是个傻子。但是回头一想他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明白了。颜回其实一点也不傻。
【老彭有话】本章,是以颜回的行为来进一步阐述孔子对“行其言”的看法。也转到了“行其言”的另一面。“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与言终日而不回(违)”的人呢?要观其行,从他的行为动静就完全可以发现一个人。因此,“违”“不违”并不仅仅反映在言辞上,更重要的还是要看行为。
【注释】①回,颜回(公元前521—481年),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后世尊其为“复圣”。②私,私下里。本处可作“实际上”。
2.15[传统为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的行为,通过行为分析他这样作的原因,然后观察他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心安理得。这样的话,他怎么能隐藏起他的真面目呢?他是隐藏不住的啊!
【老彭有话】这分明是对上章的补充。颜回你不言语,就以为我不知道你了。我从你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到你,想藏也藏不起来!
所以,那些天天讲自己如何孝、如何忠的人,不用自己四处张扬宣传,人们自会有自己的评判。糊弄一时,但糊弄不了一世。
2.16子曰:“攻①乎异②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只盯一个方面思考问题,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老彭有话】人们往往从“异端”一词入手,认为孔子所指为“异端邪说”。其实不然,他还是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来培养、告诫弟子思考问题要“竭两端”。
你看他讲了问题的这边,然后马上就讲那一面。讲到“行”有例子,讲到“言”有例子,讲到“行与言”也有例证。不说不做不行,只说不做不行,只做不说也不太行。
【注释】①攻,攻击,否定。②异,反面,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