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育儿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了解4点,告别与孩子“对着干”!

2019-05-17  本文已影响15人  好爸妈在线

简书:“好爸妈在线”,第一时间学习好爸妈干货,成为更好的爸妈!

公众号:好爸妈在线(ID:hbm100)


“谁的青春,不曾叛逆?”当真?!

爸妈们,面对青春期孩子做出让你无法接受的行为,会说他“叛逆”吗?

就在4月25日,轰动一时的弑母北大学子终落网,你看懂他的“叛逆”吗?

层层看透青春期“叛逆”,望闻问切才好找到青春期亲子有效沟通的解药。

1、穿透“叛逆”的伪装,看见什么

对于17岁跳桥自杀的少年,你会认为他也是“叛逆”惹的祸吗?

看过跳桥前不到1分钟的视频,你跟我一样感到震撼与遗憾吗?

震撼的是,短短五秒,那少年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

遗憾的是,那少年捂着半边脸哭泣着奔向护栏。

一句话没留下,只留下了母亲痛哭捶地的身影,久久让人心痛和唏嘘不已。

谁想到,知乎上对此最有共鸣的评论,竟是:“我们看到不是一个跳桥而死的陌生人,而是当初差点走到这一步的自己……”

当初没走到这一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反而得庆幸孩子曾经“叛逆”。

因为他们做出种种父母所诟病的行为,才满足了青春期对自尊、尊重的渴求。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个主人公讲述自己的青春期,你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吗?

我大概是从青春期开始,自己都感觉到自己长了满身的刺,动不动就把人扎一下。

我至今记得,做的最大逆不道的事是离家出走。

那次,我烦透了母亲无休止的唠叨,冲母亲咆哮:“你少管我!用不着你管!”

母亲气坏了,也吼道:“不用我管,你怎么长大的!你以为你翅膀硬了,我告诉你,你还飞不起来呢!”

我不服气,偏要飞起来给他们看看。

于是,我偷偷溜出家门,去了十里地以外的同学家。

两天后,父母找到我时,我看到了他们的眼里布满了红血丝,妹妹说,他们两天两夜没合眼。

我惭愧地低头不语,父亲深深叹了口气,亦是不语。

对孩子来说,“叛逆”,不过是感觉伤自尊,采取对着干的方式来自保吧。

对父母来说,“叛逆”不过是对孩子无可奈何、担忧烦恼之下的标签解读。

如果父母能够更加懂得“叛逆”这个词之下,活生生的孩子以及自己。

也许就能有更多的办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的雨雪风霜。

2、青春期极致“叛逆”的根本诉求

要说青春期“叛逆”,最让父母难以接受的,多半是自伤、自残,尤其是报复性的自我伤害!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是让子女懂得孝顺父母,始于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生命。

反过来,那些用自杀、自残、故意伤害自己来宣泄不满、报复父母的孩子,

到底内心积压了多少不满?又是多大的无助与绝望,才会让他们放弃生命?

在林文采老师《从诞生到婚礼》视频课上,主持人提到一个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

一个单亲家庭的青春男孩,因为反抗父亲的严厉势成水火。

有一天全身纹身回到家,爸爸勃然大怒,放了狠话:“如果你不全身植皮、去掉纹身,我就派人把你抓进矫正学校,学好再出来!”

孩子对父亲恨得牙痒痒,悲哀地跟妈妈说:“你知道吗?纹身是相当相当痛的,但每一针下去,就是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

妈妈听到这话,眼泪唰就下来了,没想到孩子纹身竟是为了感受“我还活着、我还存在”。

青少年在父母控制下,用“叛逆”的行为,甚至自伤,不过是为了宣示一个根本诉求:

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要独立自主、主导生命,否则人生毫无价值!

如果你是父母,会怎样面对孩子纹身、抽烟、网瘾、早恋的问题?

你能穿透这些寻求刺激、挑战父母的行为背后的需要吗?

尽管青春岁月离开我们很久,为了体会孩子,不妨试试回到十来岁的时候,当你面对下面两种父母,你会有什么感受、想法和决定?

《金星秀》里,有一期金星采访佟大为关于女儿恋爱的态度:

金星问:“作为父亲,你觉得女儿多大可以谈恋爱?如果女儿十五岁谈恋爱了,你会让她谈吗?”

佟大为纳闷了一下说:“这事也不归你管呀。”

金星说:“我就管,我儿子、女儿十八岁以前必须不可以谈恋爱!”

佟大为说:“你管他就真照办吗?”

金星马上说:“那起码不让……也是啊……”顿时语塞。

佟大为说:“我觉得要让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都真实跟我们讲……他瞒着你干什么,更可怕!”

金星还是说:“我比较传统,在我家规定:十八岁以前谈恋爱,就驱逐出去,吓唬一下孩子。”

佟大为说:“我也会担心女儿,但我会把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话,先教给她。”

回想你十几岁的时候,遇到青春期交友、兴趣、学业等困难和问题;

你希望父母会像金星还是佟大为那样?你会愿意向哪一种父母敞开呢?

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接纳孩子做出刺激、反叛行为背后,是对“以爱之名控制”的反抗,是对人格独立自主的抗争;

而是用指责、纠正的方式教育孩子,只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没有父母真的想看孩子去死,但气极时会忍不住说“你怎么还有脸”,甚至“够胆你就死给我看”。

孩子的感觉是什么?人生整片天都崩塌了的绝望!

若一路用鞭笞式教导,亲子关系不可避免生出裂痕,以至孩子采取欺骗、隐瞒,甚至决裂。

就如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万言书控诉父母。

并非说孩子这样是对的,但这就是他们的选择。

正如17岁少年,义无反顾地选择天堂之路,不再回家。

3、穿透迷雾,重新认识“叛逆”

在一次父母学堂上,谈起青春期“叛逆”,父母可是一肚子苦水。

面对青春期挑战,如置身于团团迷雾中,困顿不堪:

不搭理父母,拒绝沟通,顶嘴,不认错,自私;

早恋、网瘾、夜不归宿,热烈追星、喝酒抽烟;

奇装异服、物质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偷钱……

我们又问父母:

当我们把种种问题,用“叛逆”二字归结,能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吗?

当孩子被说“叛逆”时,挑战行为是更多了,还是少了些?

父母们都沉默了……

再问父母,“叛逆”让你内心说不出的苦恼是什么?

答案往往是: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像自己期望那样!

无奈之下,贴个“叛逆”的标签,反而顺理成章地教育起孩子;

教不动也能用孩子“叛逆”而不是我管教无方,来回避与孩子难以合作的挫败感。

“叛逆”是父母伤心无力之下的自我催眠!

如果将眼光放在培育好品格的孩子, “叛逆”会让父母更有力量,还是无力帮助孩子?

大家开始明白,当给孩子贴上“叛逆”标签,反而将孩子推到父母的对立面。

这恰恰是负面的吸引力法则和投射性认同。

同时,“叛逆”这个词在脑海中浮现固有的形象,当孩子出现寻求刺激、新奇、自主的适龄行为,也会不假思索,不做观察地教导孩子。

殊不知:你听不见孩子的真实心声,孩子也听不进你的苦口婆心。

当孩子感到不被看见、听见,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孩子愤起争夺“权力”,不过是为了摆脱不能做自己的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

“叛逆”是孩子沮丧愤怒之下的自我保卫!

爸爸妈妈,请别再轻易地说“你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叛逆!”诸如此类的话。

4、和善而坚定,摆脱“叛逆”的无力

既然我们知道了,“叛逆”是回避无力感痛苦的毒药。

想与孩子肩并肩,给父母的解药是——和善而坚定!

父母先用善意的态度,看待冲突是孩子独立的自然过程。

既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也尊重自己,说出心里的感受与期望。

放下“叛逆”的成见,告诉孩子:

我感受到你……(描述孩子的心情),也许我们有些不同意见/也许你遇到了些困难,爸爸妈妈愿意和你一同面对,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当我们与孩子不站在对立的两头,而选择跟孩子并肩突困,就立马告别了“叛逆”这个无力的低能量!

举个例子来说:初三毕业考试前,孩子提出假期想跟同学外出玩四五天,问你要3000元。

一听到这事,父母第一反应自然是疑惑、不安、担心(考试都不知能不能考好呢?去几天那么远?遇到危险怎么办?……),也许还会有些评判、想法(一群小毛孩,懂什么世间险恶?/还没考试就想着放假去玩!)

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体会自己心里的忧虑,如何说才能远离“叛逆”呢?

从一句简单的话开始,就能带出“和善而坚定”。

当听到孩子求助时,只说“哦,这样啊,我听到你说……我想多知道一点……”

看起来很容易是吗?

难就难在:请忍住想发表意见、说教的冲动!

忍住说,只是听,让我们将从孩子口里,进入他的心里!

父母能听见富有逻辑与思想的答案;听见让自己放心的更多细节与事实。

比如,孩子很想去是因为看重友情、放松心情、班级归属感、独立仪式感、新奇好奇等等的需要。

同时,当你边听边好奇了解“怎么样安排住宿?”“活动有安全措施吗?”等问题;

孩子也许已经有计划书一样的预案,也许从你的启发式提问中发现要考虑的不是那么简单,从而准备得更充分,加深自我保护的意识。

最后,父母也要提出你的底线,比如考试前专注、旅行花费额度、哪些活动要避免等等。

青春期家长“带着爱放手”,就是立足孩子的真实需要和境况,不带评判、平心静气地探讨分歧,相信能找到父母与孩子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孩子获得渴望的尊重、自主,当父母获得期盼的连接、安心,双方自然都无须“叛逆”了!


本文版权归“好爸妈在线”所有,欢迎转摘,转摘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作者:陈雪莹

出处:好爸妈在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