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三剑客之高适
他是唐朝第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少年时裘马轻狂,快意人生,中年时却穷困潦倒,碌碌无为,年过半百了,竟被封侯拜将成为号令一方的封疆大吏,同为梁园三剑客的他,能给杜甫雪中送炭,却对李白见死不救。他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的渤海县侯高适,高适字达夫,公元七零四年出生于沧州渤海县。他本是官宦子弟,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父亲高崇文,官至韶州长史。少年时的高氏才华横溢,不但学贯古今,其枪法更是深得高家枪、白马银枪之精妙。二十岁时,轻侠少年高氏便独自一人闯荡京城。虽然长安之行,高氏并未得到一官半职,但也过了几年,一掷千金放荡不羁的快意生活。但随着父亲的去世,高家生活一时陷入困顿。高适幸得亲友的资助才在宋城一带定居下来,一边躬耕,一边写诗,干谒权贵,过着种瓜漆园里,凿井炉门边的潦倒生活。但高适没想到,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虽然他的诗才已经在长安小有名气,但仍然没有获得举荐的机会。期间,他曾远赴幽燕边境,想要投笔从戎,但除了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之外,高适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又到长安参加科举,没想到也是名落孙山,在仕途上,高适虽然一直都郁郁不得志,但在这一时期,他却结交了非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吏部尚书、房管的门客董大,就是高适最好的朋友。董大善谈七弦琴,是当时著名的乐师,高适,又是为数不多能够欣赏他才华的人。两人堪称唐代版的伯牙子期。公元744年,四十岁的高适又碰到了结伴同游梁宋的李白和杜甫,这一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四十三岁。而刚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绝句的杜甫,才三十二岁,三人一见如故,相约在梁园,一边品茗一边作诗。酒酣耳热之际,每人都写了一首豪情万丈的诗相赠。也因为这场相遇,三人被称作梁园三剑客,而高适和李白则更是感觉相见恨晚。两人好到一出游就携手而行,睡觉也要同盖一床被子。而此时,惺惺相惜的三人,却怎么也不会想到,梁园一别,三人也将分别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之后不久,董大因为房琯被贬出朝,他作为门客,也不得不离开长安。高适闻讯赶到睢阳相送,刚刚和挚友久别重逢,就又将离别的高适一口气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赠予好友,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仅是他对挚友的鼓励,同时也是给自己的安慰。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与董大分别之后,高适竟开始了自己开挂般的下半生。公元749年,高适被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引荐,受封丘县公安局长,不久又被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看中,招入麾下幕府,担任党书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二岁的高适出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助哥舒翰镇守潼关。一年后,永王李璘谋反。为了平叛,唐玄宗直接将高适提拔为淮南节度使,成了号令一方的封疆大吏。可就在高适讨平李麟之乱后,竟收到了昔日好友李白的一封求救信。原来,当初高李杜三人分手之后,李白竟阴差阳错的成了永王李璘的幕僚,但此时已经是三军主帅的高适,却并没有对李白伸出援手。最终李白还是在宋若斯、崔焕等好友的合力营救下才得以出狱。但李白与高适也从此形同陌路。高适虽然对李白无情,但他却对同为梁园三剑客的杜甫关怀备至。公元七五九年,高适出任蜀州刺史,而此时也正是杜甫在蜀流离失所,艰难度日之际,身为朝廷命官的高适,却和这位穷困潦倒的好友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多次到杜甫草堂去拜访过杜甫,并时时为一家人无米下锅的杜府提供接济。不久,高适调任剑南节度使后,有千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成了有唐以来第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公元七六五年,高适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