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马的后果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生命是一场修行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解释: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事中有三:马厩、马、马夫。孔子时代是奴隶社会。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是比人命要值钱多的。一般认为这件事反映了孔子重人轻物的仁爱精神。

有人对孔子不问马,不能接受,认为如果孔子真的不问马,那就是一个贵人贱兽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了,不像一个仁人。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打圆场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不过,朱熹对自己的这套说法并未给出更多的解释与理由。后来有人在句读上作文章(因古文并没有句读,是后人加上去的)。于是变成下面的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里呢,不通否。孔子就既问了人,也问了马,大家都能接受了。

当然了,有清人考证说:此马厩为孔子自家的,《正义》云:“夫子仕鲁为大夫,得有马乘,故郑(玄)以退朝为自朝来归,明此厩为夫子家厩矣。”原来,夫子坐着马车去上朝,家里的马厩里已经没有马了,所以当然不会问马了。如果这是当时的事实,那么就不需要重新断句,并考虑通假字,仍然采用文章开始时的常见断句方式。

如果我们生活在孔子年代,如果记录者记得更详细一些,可能不会产生争论。只是我们不生活在孔子年代,记录者记得不详细,另外当时还没有句读。后人在看的时候,因为时空的距离,产生了很多疑问,更因为孔子的大教育家身份,从而产生了争论。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讨论孔子的价值观,也不讨论当时的事实,也不讨论当时没有句读。何况这一句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通过上面这些,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人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看自己想思考想看到的。不过,我们思考的和看到的,包括讨论的,是否是真相?如果这事发生在现在,我们是当事人或者是记录者,在跟别人叙述一些事情时,是否需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是否需要增加信息核对?如果站在阅读者或者听者的角度,多一些思考,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论和理解偏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