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究竟有什么用?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问:“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到底实不实用?”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是求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3930/fb0931388a52ef3a.jpg)
引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来回答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人的本性在于求知,哲学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它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哲学是一门最自由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是想求知的。”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知识的时侯,会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智商、情商也可能会有进一步地提升,心情也会因此变得愉悦!
其实哲学最初是起源于闲暇。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哪还会有时间去研究哲学?一个人如果食不果腹,哪会有心情去探究近乎奢侈的哲学问题?
哲学源自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大多为贵族,他们不必为生计操劳,因此才能从事纯思辨的高级活动。
从事哲学的思辨还必须要有“诧异”,诧异就是好奇心。只要人性依然还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只要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存在状况,哲学问题就始终存在。
那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呢?
哲学起到的作用往往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比如说人性自私假说是西方先哲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公设,是经济学发展的最后支撑。人的自私欲望无限和自然资源有限之间构成了难解难分的矛盾和冲突。
就此,经济学应运而生,企图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如果没有“人性自私自利假说”的话,经济学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哲学是产生经济学的源头。
因此,哲学不会因为“有用”和“无用”而被人类完全抛弃,实际上,你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哲学之中,人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存在。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所以说,哲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不能否定自己的本性。
2.赫拉克利特:哲学的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美人却只爱研究哲学的皇室贵族,也是哲学辩证法的奠基人,辩证法并非是抱怨和毫无理性地批评、指责别人,因为这样是毫无效果的。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心跳会加速,然后防卫本能就会出现。为了维护面子,他必然会采取反攻的手段。
这样看来,批评和指责只能造成更多的冲突,冲突就意味着可能到来的风险。所以说,当你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时,就是在冒一种风险。
一个基本的人性常识是: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但对方因为自尊受到伤害,明知道错了,也要为自己辩护,死不认错,情绪激烈时,他必会和你针锋相对。
因此,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燃烧着的火焰。
我们中国的道家学派一孟子有句话就讲的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赫拉克利特还说过“万物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经典结论。河水川流不息,当人们第二次原地踏入这条河时,碰到的水流已然不是原来的水流了。
比如,你爬山的时候,通往山顶的路和下山的路也已不是同一条路了,因为万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在瞬间即逝地变化着。
这条路上肯定有树叶落下了或者地上的树叶改变了位置,泥土中间和表面蚯蚓、虫子、细菌正在穿梭,而泥土自身的一部分也在腐烂,一部分正在化为石头,只不过人类的肉眼无法明察罢了。
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人类的智慧仅在于说出真理让人们免于一些痛苦,其余一切都是不足取的。这就是说,即使你的嗅觉灵敏能辨别出任何味道,没有服务于身边的人,你也不能够称之为优秀。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没错,一切都在变化,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与其对着逝去的河流空自悲切,还不如珍惜现在的河流。
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就曾经说过:“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人的天性当中最令我们感到措手不及、无可奈何的是:“人总是要等到真正失去了,被残酷现实撞击到无路可退了,才开始学会珍惜世间最宝贵、最纯粹的情感,这是人类顽冥不化的劣根性!”
我觉得对生活的理解最为深刻的是著名作家罗素。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作为当代思想文化名人,罗素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的著名随笔是―《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
罗素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三个原因,三种激情,既像冰雪般的纯洁,又如飓风般的强烈,“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伴随左右,支配一生,成了罗素漫漫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3.黑格尔对哲学的经典比喻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3930/37b0a20ddf5e835d.jpg)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巅峰,对后世的一些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说:“哲学就是花蕾、花朵、果实,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
这就说明了哲学它的重大贡献往往是容易被人忽略的,而哲学的作用又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环!
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并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
“密涅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肩上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
“猫头鹰”不选择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时降临,恰恰说明人的思想和理性总是自甘孤独、意味深沉的。
时代的压力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中为了更好地应对琐碎的事情,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毫无疑问就是指哲学思考。
4.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先哲们那悠远的声音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千万要记住: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值得你珍惜的一切。
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金钱、权位、名声而整日拼搏劳碌。在追逐的过程中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十分焦虑的状态。如果追逐不到,那会被打击地痛苦万分,乃至一蹶不振。
如果名利追逐到手,那野心和贪欲又开始滋长,进行新一轮的追逐,如此循环往复,一刻不得安宁。
比如有些人需要各种各样的商品来满足好奇心,不管是吃的住的还是用的。人们总是希望买多几套房子,买很多漂亮的家具,很多衣服,冰箱不塞满食物心里就空落落的。
但即便购买欲望全部满足之后,依然会有空虚感,“断舍离”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我们被物所困扰,开始慢慢觉得有些东西有就行,不用太浮夸,该舍弃的一定要清理掉,腾出空间来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
一个人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不再汲汲于求,不再患得患失。
就像弥尔顿说的:“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5.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有所不同,哲学俯视一切,包括俯视宗教,哲学更像是思维的游戏!
哲学是思维的广川,万象都在它的观照之中;哲学是理性的顶峰,居高临下俯视人世的一切问题。
宗教是行为艺术的导演。它目标明确而单一;它激发人对最大幸福的向往,且使这种向往始终与行为为伴;它驱使人们披荆斩棘不停歇地奔向那最高的道德标杆和超越的生命境界。
简而言之,宗教是行为哲学,哲学是思维宗教。
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哲学学者由于长期习惯于、依赖于根据西方人的评价、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做学问,也就很难以认同和接受自己东方哲学家们的大智慧,长期只能在嘴皮子上和在纸上去研究“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表象。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其实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东方人”
我们中国的哲学家南怀瑾曾经就对西方哲学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西方人一直都很重视宗教,其实五个宗教教主都是东方人!儒教—孔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都是东方人;基督教—耶稣、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人,没有一个是西方人。当西方文化拼命反对东方文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其实西方的文化思想在最初的阶段大多是东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所给的。
比如星期天为什么又叫“礼拜天”?你是怎么过星期天的?星期天应该怎么过才叫做有意义呢?在想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不能不想到耶稣,因为正是耶稣让我们星期天有正当理由不工作、不学习的,这一天是休息日。
星期天是一周的第一天,也是纪念耶稣的,因为耶稣是这一天从死里复活的。所以,基督徒称这一天为主日,要到教堂做礼拜,敬拜上帝,赞美耶稣,故称这一天为“礼拜天”。
而且公元就是以耶稣降生来计算的。耶稣降生前,称为公元前;耶稣降生后,称为公元后。耶稣降生成了人类历史的分界线。
这是哲学问题,和宗教信仰一样,我常劝朋友,有个宗教信仰也不错,不管你信仰儒教、道教、佛教还是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到晚年你总可以找到一个精神依靠。
非常可怕的一点是:在当今这个社会,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上流阶层、中产阶级还是底层平民,都在时代的漩涡中陷入了集体的颓废,空洞的无聊,变态的寻找自我存在的困境中。
人生如果没有哲学就太过于危险,比如怕老了怎么办?前途怎么样?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所以人就会去寻找一个生活哲学来作为精神支柱。
哲学就像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水,没有哲学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将日趋虚伪,生活必将日趋欺诈,思想必将日趋迂腐,文学必将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将日趋顽固。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3930/71a164364e21ce2a.jpg)
6.哲学中的信仰
以哲学来讲,就是找一个信仰的东西,一个主义,一个目的为中心,假使没有信仰,内心迟早会崩溃,容易铤而走险。
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小人,会有自己敬畏的东西,比如法律和道德。
要完全认识一个人,就一定要认识到他的恐惧。这就是君子三畏的道理,一定要自己找到一个畏惧的、真诚敬礼的去做。
中西方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南怀瑾、冯友兰、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康德等等,有空的时候可以看看他们的经典哲学著作。
比如我们中国的哲学家―南怀瑾在《慎独慎行》一书中,就特别提到了“自省是加速器、有“闻过则改”的雅量、不能以一己之长去摧毁他人”等观点。
再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他的哲学观点也非常有趣,康德对善良有自己独特的判断,那就是:“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此话可以反说,凡已不复善良者,乃对自然美丧失了直接的兴趣。
道家学派庄子却认为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素与简,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则是:“我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成为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新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7303930/044641c765a484f8.jpg)
苏格拉底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因为他说,雅典这匹骏马噎变得过于肥大迟钝而昏睡了,神要用他这只牛虻来刺激、唤醒雅典这个国家!
提出“我思故我在”名言的近代哲学之父、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
哲学从最简单的入手,就是尽可能地对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施予最大的善意,要知道善良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牌,当你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善良会是你最后的出路,你的亲友们也会助你一臂之力。
但是我认为的善良也是有“锋芒”的,而并非毫无原则、底线的“愚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愚善”、“愚孝”都只是会害人害己,毫无意义。
农夫与蛇的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人与人之间,有时往往真的弄不清楚谁是农夫,谁是蛇!”
无私换来自私,付出换来伤害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不断上演,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上的原因是:外面的世界,尊重的是人的背景而非人本身。
但是这个世界有一点是很公平的,玩弄生活的人必然被生活玩弄,凝视深渊的人必然被深渊凝视。
人们总是想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但这样是不对的,人和人之间如果无法坦诚相待,彼此欺瞒,那也就无须建立感情的联结。
善良并非有用才坚持,而是舍不得让他人感到难过和不堪。
如何减少跟自己家人、朋友价值观的冲突所引发的争吵呢,道家学派—老子提倡的观点是:“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这句话其实很容易理解,初生柳枝,柔软、细嫩,想折断它,很不容易,但是到了叶子落尽,干枯、坚硬之时,只要稍稍用力,就可把枝条折断。
因此,放低自己的身段、恰如其分的示弱、将自己正在经历的挣扎和痛苦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诉说给家人、朋友听,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毕竟自古以来世界观的发展规律都是:“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欲望心理学》这本书中有讲到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你在某人急切地需要得到关心的时候而忽视他们,或对他们认为应值得更多关注的话语不以为然,他们就会种下愤恨的种子,而这个种子几周或几年后便会生根发芽。”
我知道现代人不喜欢那些肤浅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心灵鸡汤”,人与人之间也根本就禁不起太大的考验,于是你就很容易发现如今的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漠了。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互相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中国哲学家陈嘉映在他写的哲学书里的序言里就曾经说过:“缺了感受和思考,世界就索然无味了,然而,世界好像是为横冲直撞的人设的,不是为善感求真的人设的。这点应该学习希腊人,希腊人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活着而是活力,活力既是鲜活地感受、好奇,也是敢作敢为。”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又无聊,而价值观的冲突带来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
因此柏拉图说过:和谐是这个世界最大的哲学思辨。
在当今社会你就会发现一个拥有哲学信仰的人,他的工作上的业绩和生活上的品质绝对不会差,相反,一个人没有任何哲学信仰能够约束到他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颓废、丧气的开始,自律的人都拥有一以贯之的哲学信仰,那就是:“你今天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