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励志想法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75人  未历安

文/杜为


想一想我们在拖延着不去做的时间都干了什么?追剧、聊微信、翻朋友圈、逛淘宝、打游戏、摊着刷抖音、睡觉、吃零食、等会儿外卖等会儿快递,一边等一边再开一局……

有没有发现这些能让人拖时间的事情,都是使人沉浸在“过程”中的?而那些会让人拖着不想做的“正事”,几乎都是需要你从始至终的跟随,直到交付一个“结果”,比如给出一件成品,或者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任务等等。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开始拿自己做实验,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我转换思路,在需要交付“结果”,经常拖延的事情上专注过程,会不会更早的启动任务,避免拖延呢?

平时我是做体育资讯自媒体的图文编辑,从无到有的这种“创作型任务”一直是拖延症患者的重灾区,经常我会拖着不想写,于是我就决定先在这件事上转换思想。

那怎么样做才能专注过程呢?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引用《世界名刊速读》主理人,马徐骏老师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要找到一件事在过程当中的“kindle时刻”,那些能让你产生兴奋感的事情。

我这个人从小就偏爱收集数据,对数字的变化趋势很有感觉,这也是我选择做NBA领域的原因。因为NBA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在我收集整理数据时,我会非常投入,做对比做记录,不管最后我在文章中能够用到多少,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带给我的心流状态。这就是我的第一个“kindle时刻”。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试行了几天我发现只有一个“kindle时刻”是不够的,因为我会更加狂热于收集数据,做分析做对比,等到真正要把这些数据串联起来写成文章的时候,就又拖着不愿意敲键盘了。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的嘛,很幸运的是,我很快就梳理出了自己的第二个“kindle时刻”。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如果你是一名经常喜欢看球的观众就会知道,在看完一场比赛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己的看法,尤其在比赛中发生了一些冲突、绝杀或者逆转等惊险剧情时,就更想跟一起看球的朋友聊一聊,发表点自己的观点。

而写这种自媒体文章并不像做官方的门户网站,粉丝关注你的账号,经常来看你的文章,主要是想看看这个作者对比赛的个人看法,而非新闻资讯本身。所以我都会在介绍完比赛概况后,加入适当的个人观点。

把数据和资讯作为行文骨架,将个人观点填充进去编辑成稿,发到各大资讯平台上,和网友交流讨论。从形式上来说,写文章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和几百万球迷在群里聊天的“过程”,并且我还有稿费赚,两全其美的“kindle时刻”啊——完美!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看到这可能有人想说:“我也不是做图文编辑的,你这个方法对我没用啊!”

这也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经过我长时间对大众拖延症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个很多人的误区,不知道屏幕另一端的您是不是也存在这个误区?

有的人在看到别人分享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时,通通一票否决,“我和他生活环境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不一样,他的方法对我没有用”。

其实他并没有深入了解方法背后的进化过程,也没有实际操作,只想找到一个完美适配自己的方法,直接拿来就用,用了就见效,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因为面对拖延症是没有“通法”的,每个人的认知水平、自制力和需要处理的工作任务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适用的具体方法也是不同的,甚至每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时,想达到不拖延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

不过虽然没有“通法”,但是好方法是有“共性”的,针对各种事情的“专法”之间是有一定共性的。

很多人分享的经验听起来很高大上,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就觉得还是不见效,其实这就是因为他分享的是自己的方法,是“专法”,即使是面对同样的问题,谁都拿来直接用,一定会有很多人水土不服的。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我上文说的这个“专注过程、选择专属自己的kindle时刻”,是综合了我以往用过的众多的方法,加上结合自身实际,试验整理出来的,可以称之为“共性”,至少我现在在解决自己的很多方面的拖延问题时,都是行之有效的。

听到或者看到我觉得有用的方法,每一个我都在自己不同的事情上,去试,去用,去调整,去记录,去分析,真实的去感受这个方法。

找到每一个方法中之所以能对自己有用,到底是击中了哪一个角度,详细记录,最后经过试验、选优、整理、调整、升级迭代,梳理出了现在这个“共性”——专注过程,找到自己的“kindle时刻”。

不让“拖延症”毁掉你的人生——这件小事帮我彻底告别拖延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过程很冗长很繁琐,甚至有些枯燥,但这就是我个人比较“诡异”的兴趣点,对此我一直很有乐趣。我把“自我提升”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养成类游戏在做,只不过主角不再是一些虚拟人物,而是我自己。

昨天晚上看了一会《圆桌派》,主持人窦文涛对于拖延症这件事分享了他父亲的经历,核心观点也是“转换视角,专注过程”,这其中给了我很多新想法和新经验,今天上午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对“拖延症患者”们有所启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