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因认识生命——《基因传》读书记 - 草稿
1、 阅读背景和心得简述
年底国内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感染的肺炎导致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蔓延,其人传人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潜伏期长,破坏人的呼吸系统,导致各类重症让人不寒而栗。对于病毒这个概念我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生物学课本上,是已知微观世界的生物,生命构造极为简单,只能靠寄生在活细胞内进行繁殖。这次的亲身经历了百年难遇的新冠病毒疫情,更让我对生命的微观世界产生了兴趣。网上充斥着各种碎片知识,视频、动画、图片等新载体,我认为要了解一种事物务必要了解他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从客观的角度系统、全面的去认识他,这个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会拓展我们思维,启发思想。因此,我还是选择了书本为阅读载体来完成我对生命的探寻旅程,在去年就购买了《基因传》和《第五次开始》,原因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两项科学会在未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再加上比尔盖茨强力推荐和背书。
正好疫情期间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如此应景的书籍。
刚开始读序言的时候就被作者具有历史背景的家族历史所吸引,画面感很强。作者讲述了印巴分治给印度普通民众及家庭带来的灾难性的创伤是深深的埋在了这一代人的心里基因里。作者一家都经历了这些事件,而在当时所处的环境下,家族内父亲的两位兄弟都患上了不同的精神疾病。正如书中所反复强调的人类是由基因、环境以及随机事件触发器相互作用的产物。根据书中介绍也许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都可能存在这不同的遗传病基因,但是是否发作,和什么时候发作目前尚未可知。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突变的革命,不断的变异和发展,从未停止。生命有多样性也有其相似性,就遗传学而言,书中描述人种之间的基因差别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还列举了激进优生学受害者卡丽巴克及其后代悲惨的遭遇。对当时的德国纳粹和美国盛行的激进优生学和"遗传清洗"运动持否定态度。随着遗传科学的发展进而对科学技术研究产生社会道德伦理之间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站在科学角度用辩证发展的态度给出了答案。
2、 发现基因:
在1848年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大革命背景下,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经过10年的研究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分类、统计等方法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一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也相继问世。世人只识得达尔文和《物种起源》,但对孟德尔为遗传学做的贡献以及豌豆实验知之甚少。两位科学家在时间和学术研究过程上是并行的,两者是否相互了解过对方研究领域无从考证,但将两者科学成果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进化论和遗传学之间的关系,进化论是大而广之内容很有宽度,具有基础科学的意义,遗传学是小而精很有深度,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遗传学是进化论的具有逻辑完整性强有力的说明和补充。之后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发现"基因连锁互换定律"是对孟德尔定律进行了重要的修正。科学界鉴于该定律与孟德尔定律的重要性,将其合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
优生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优生学提供了理论方向,1883年高尔顿打算模仿"自然选择机制"通过人工干预加速人类进步的过程。这项宏伟的战略确实是为人类进步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方向。但后来的纳粹"遗传清洗"及西方"监禁、绝育"等一些激进的优生主义者,利用该计划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其实每项科学的发展都是需要经过时间加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如果将优生学运动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中不难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一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各个阶层都充斥着优生主义,其实是种族主义穿着狭隘的优生主义外衣而已。受封建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权贵想要巩固和支撑其统治利益,大肆宣扬优生主义,片面的使用尚不完善的遗传学理论。这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间接促进帝国主义的兴起。之后的德国的纳粹主义更是激进优生主义的演化,为了拥有全国的动员能力,利用电影等传播手段极力宣扬种族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法案对遗传病患者进行绝育、监禁、屠杀,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来达到其民族数量和质量优势。纳粹认为人的身份具有固定性,就是一旦出生便不可改变。苏联认为人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在教育达到思想统一,最著名的实验就是"李森科的小麦休克疗法"。作者称两者政治上是一丘之貉,"已经成为某种潜在的政治与文化工具,并且跻身历史上最危险的思想之一"。正如名言所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血泪史" 。只要有捷径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总有人愿意去尝试。
虽然激进的优生学加速了其发展,也说明人类已开始将关注点聚焦于人类的未来,但极端的暴行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行的优生学手段对人类的作用是否是正确的。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基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温和优生学的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的手段主要有孕前检测,孕前期的羊膜穿刺和无创检测等。都为温和优生学提供了预测手段。
3、 寻找基因:
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奥斯瓦尔德.埃弗里首先发现了DNA是基因的物质实体,之后英国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与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竞赛,最终于1953年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化学结构为双螺旋结构。
DNA的发现过程就像是中国武侠小说里的小人物学了一本绝世秘籍的武功后从此问鼎武林一样具有传奇色彩。首先,生物化学家找到了承载DNA的染色质,在染色质中有参与人体所有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蛋白质;其次,瑞士生物化学家米舍发现了核酸;最后了解核酸的具有简单的化学结构4种碱基后(DNA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RNA中由尿嘧啶U取代胸腺嘧啶T),通过实验论证发现了DNA具有携带遗传信息的细胞功能。DNA化学结构的发现是由几个年轻科学家之间的故事展开的,他们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正是他们之间的科学竞赛,才将DNA的分子结构之谜解开。
书中提到DNA是"愚蠢的分子"作用远不及蛋白质,但就是这个拥有遗传信息的"愚蠢分子"作为遗传的起始单位,通过RNA构建蛋白质再由蛋白质完成基因的调控。这就像是在说,你这个人做了什么和你拥有什么(生物的机制是有规律的,如果要控制机制就需要去化整为零寻找事物最小单元)。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二选一的命题,例如,世人都肯定四大文明古国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对于成果和应用却需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人的"文化基因"的找寻还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来看待整个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
纵观寻找和发现基因的整个过程,从科学家的身份来看,前期都是由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科学家,他们有博物学家、植物学家,而前辈们的思想固化,加之欧洲大革命运动为这些年轻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创新基础。而之后参与寻找基因的过程中也是这些跨界的微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获得了成功,而这些科学家大多数都是在欧洲完成了研究,这跟欧洲当时的经济快速发展分不开。由此可见,一项新事物必定是要建立在一种新思想的前提之下,新思想带给人新希望。还要有锲而不舍和孜孜不倦的钻研探究的科学精神。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且还要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最后,良性的竞争环境也是推动事物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4、 基因的功能和应用:
基因的作用是通过DNA编码转录RNA,再由RNA翻译为蛋白质,蛋白质再对基因进行调控。基因具有调控、复制、重组、突变、修复等功能。能控制生物器官的发育,"单个基因组是构建生物体复杂配方中的一员,而人类基因组才决定人类的配方"。正如书中引用的"德尔斐之船"的事例,对于船板来说,到底是木板重要还是木板之间的连接关系重要?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单个人都有其职责,但是一旦放到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或者社会,又或者一个国家中,那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协作关系就是这种集体的价值所在。因此,团结与协作是永不落后的人类发展命题。
著名的"阿西洛马会议"召开规范了生物学技术应用的赛道,为了掌控生物技术向人类可预知的方向发展,减少其危害性,第一次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对生物学进行思考。限制生物技术竞赛的同时,也为科学发展网开一面的,将研究方案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分级管理。该会议的精神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和公众知情的权利。人类从事的社会事务都应该遵循规则和接受监督,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也正好成为衡量个人或组织的全新道德标准。会议中的"协商、争吵、指责、犹豫以及共识的过程"我认为是最体现民主决策的表现。通过该会议看现在,自由民主已成为人们的主流思想,世界越来越温和,社会矛盾就像细胞运动一样从未停止,但处理方式像基因的调控、重组功能一样民主化和法制化。
基因的克隆是通过细菌完成的,来自美国的基因泰克公司率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书中这样描述该事件"学术界的歌利亚对阵制药界的大卫,庞然大物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而小巧灵活的对手游走在政策的边缘"该事件其实也是一次生物研究的科学竞赛引发的,小实验室最终战胜了大机构,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是需要自由的环境。如果要衡量一个产业是否有发展潜力,首先要看的是他所处的政策环境是否制约着产业发展,其次资本市场是否看好,最后是人才是否匹配。基因泰克显然这三者条件全部满足。
基因组:生命体系中信息流的传递方向是:基因→(编码)信息→(构建)蛋白质→(实现)形态/功能→(调控)基因。遗传学开始思考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类本身等问题。马克库斯克是一名医生但是他在遗传学与人类疾病联系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遗传医学的开创者,书中提到"医学是引领遗传学前进或者准确来说是步入正轨的动力"。马克库斯克认为"基因突变只不过是统计学的概念,它无关病理学或者道德层面的改变,突变并不意味着疾病或者功能上的增减, '突变体'的反义词不是'正常体'而是'野生型',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更为常见的类型或者变异。"疾病是个体变异与环境之间的失衡导致的特定缺陷,其中涉及个体突变、周边环境、生存目标以及成功重点,最终导致疾病的不是突变,而是众多因素之间的错配。对于遗传变异影响的表型出现,疾病也属于表型的一种。对于不同的表型,书中提到一个温暖的看待方式"治疗目的不是让患者重获'正常'的肢体,而是让他们找回人生的意义与乐趣并且改善生理功能"每次读到这里我每一个毛孔都直了起来,这是多么阳光和正直的价值观,以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和社会行为方面来看待生命体的不同,而且定义了存在的目标即"发现热爱生活的自我"。
"不完美才是我们的天堂","不完美不仅是我们的天堂,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尘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项科学存在诸多细分学科,彼此相互交融碰撞并产生出新的科学领域,特别是新兴的学科像计算机科学向下可细分为信息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诸多领域,同样遗传学同样有微生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等细分领域。其实遗传学也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主要应用的基础学科除了生物学还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等。因此,虽然社会存在群体的细分,商品存在市场细分、科学存在研究领域的细分,看似千头万绪,但是都离不开基础的作用。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去追求片面化的形式,著名学者朱大可说过我们现在的时代已进入后现代主义,也就是碎片化的时代,所有的事物都是被打碎了片段式的,不具备完整的逻辑性。我认为越是纷繁复杂的事物越是要抽丝剥茧理出头绪,就像孟德尔精神一样,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表象入手探寻根本。而根本和基础才是我们要去学习和研究的。倘若马克库斯克只在自己的医学小圈子自娱自乐,没有将病例结合遗传学进行研究,不可能发现并解释基因突变的特点,阐释突变与疾病的关系,从此开创了医学遗传学,更正了人们对基因突变的认知和对待"不同"的价值观。
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现代优生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对妊娠期的胎儿遗传病检测方面,以及推动相关法律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人的各项能力可能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明显的是受基因、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触发器、概率以及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也一直没有停止通过遗传学改造人类的目标。从传统优生学到现代优生学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由政治专制到民主自由的转变。书中提到的指导原则是"科学的严谨性和选择权"。
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希望通过基因干预技术来找到致病基因最终治疗疾病,但是很多疾病都是受多个基因影响,因此,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呼声非常之高。然而,测序工作所需的财力和人力以及单调乏味的过程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文特尔巧妙的利用了"鸟枪法"(基因片段测序法)找到了基因测序的捷径。事实再次证明固化思维和庞大组织形式成为了创新的绊脚石,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国家属性的科研团体,他们提倡以传统的步骤逐步进行测序。其实无关方法的问题,核心目的是高效的达到目标。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这又变成的一场科学竞赛。决定比赛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就像决定遗传突变的因素是基因、环境、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触发器以及概率事件一样。最终通过政府的介入两派阵营在2000年6月26日宣布携手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随后需要面临的是商业应用与科研学术成果共享之间的的矛盾问题。
其实矛盾围绕的核心焦点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分享的问题,该计划涉及国家、科研机构、学术派系等诸多团体,要如何分享这块蛋糕,各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该计划还需要得以实施的话,需要寻找一个能调和各方矛盾的主导者,并且还要将研究工作机构独立出来。良性的科学竞赛也是计划目标得以加速实现的助推器。
基因组是生物遗传信息的总和,其中包含所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包括DNA和RNA。找出人类基因组的秘密有利于我们造福人类,并且了解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基因组的功能以生存为导向,人类基因组就是我们自身的写照"
5、 遗传的一致性
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基因突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可以简单的说人类本身就是由基因突变而来的。这个时候遗传学的研究重点已从病理跨越至生理功能。书中提到"它能帮助我们领悟历史、语言、记忆、文化、性别、身份以及种族的变迁"这恰好能解释我认为培养"基因世界观"的作用。敢于突破不断的试错是"基因世界观"理解事物的工具。以发展和辩证以及将事物放在本身所处的领域,如人类、生物、社会等,由内而外,再由外到内,多方位论证是其方法。生存是事物的根本目的。事物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其关注的核心价值(德菲尔之船的木板)。
虽然基因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但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和心里特征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这个变量。人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就遗传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人种和性别之间的遗传物质大同小异,而体内各种变异才是产生多样性的真正原因。
书中提到了IQ测试的事例,认为"文化仲裁"的作用在测试中更加明显,书中列举了非洲裔美国学生在测试前对其进行不同的暗示,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影响结果的变量不是智力,而是受试者的天赋、自尊、自我以及焦虑,我们喜欢称之为"心理素质"。还提到"语言歧视"对于各项事务判定的指标设定的影响。简单的来说是将一项能力放到一项事物中,且根据影响事物的好坏结果标准而言来判定该项能力的高低。但是不同的能力影响不同的事物结果,不能简单的判定某项能力的高低。人类的身份定义和分类,应该从文化、社会与政治角度进行。
基因是通过遗传-发育级联完成个体身份定义,例如决定性别关键SRY基因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发育级联反应完成对个体的性别认定的,是遗传算法的结果,是多个因素凝聚产生合力的结果。
人们在探寻事物的原因时,希望找到关键的开关或者是密码,其实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往往才是其核心关键。就像一个家庭,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决定了其走向;一个企业,是因为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铸就了企业的价值。
人类试图探寻基因对人类各方面生理和心里机能的影响,来找出基因控制人类各项机能的机制,但就是这基因领域的"最后一公里"的研究告诉我们环境中的随机意外事件造成了相同环境中个体的性格和心里差异,更理论和细致的描述了决定人类受这些意外事件的影响表现出差异化性格特点"非系统性因素造成了特殊的意外事件",宏观上讲都是基因组的作用。"命运是生命与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选择是生命自身对其作用进行的应答;自我是不断的作用和应答后摆脱原有的束缚进行自我突破的变异体。"
基因具有记忆功能记录着"命运"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并且遗传给后代,但记录了庞大信息的基因并非全部处于激活状态,一部分选择了沉默,一部分将对于生存有用的信息进入细胞的信息流(基因组选择性的发挥作用),从而上细胞具备自身的个体特征。而细胞身份的逆转实验可以帮我们找到体细胞可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分化成为生物的各类细胞,人类便可以再造细胞,青春永驻。但生物的内在平衡是不会被打破的,因为控制这个机制的其中一个基因myc是最危险的致癌基因之一。生物内部也会进入新一轮的平衡之中。
生命的意义在于与规则的抗争中取得生存的机会,并适用于新的规则。
6、 遗传学未来的应用:
基因医疗领域中作为生物学工具的干细胞,其再生功能的发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生物的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不具备定向性和意向性,基因修饰技术恰好能准确的操纵几乎任何选中的基因,但随即也引发了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否能用于人类,对技术的监管。科学家也对基因治疗的预期和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在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前提下,针对非生殖细胞进行病毒导入,准确的到达靶点达到治疗目的。
虽然理论和想象是美好的,新兴医学技术的应用本身就应该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不断的论证和实验。但如果掺杂了个人利益和商业动机,加之冒险投机主义的作祟,最终也会导致失败。"最完美的理论也会被残酷的现实(低劣的实验)抹杀"
人类遗传学的未来有两个应用方向分别是"基因诊断"和"基因改造"。
基因诊断包括预测和明确疾病、身份、选择以及命运。书中列举了三个相关案例来告诉读者虽然可以在科学的范畴进行预测,但是对于生活中我们如何去面对我们对自身的这些疾病风险呢?"预生存者"这个词汇说明了我们只是暂时得以存活,那么我们接下来是要仅仅活在与这些疾病概率的阴影下呢?还是去辩证理性的去对待?我想爱德华蒙克的观点已给出了答案:"我的烦劳源自身心与艺术的结合。它们与我生死相依,而治疗会毁灭我的艺术灵感。因此我要保留这些苦难"。把这些疾病看作是自己的一体,并与之对话找到合适相处的方式,这应该是本书要表达的重要思想之一。预测不能解决问题,技术发展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基因检测、积极优生学)才是基因预测的根本目的。虽然基因预测结果风险存在,但并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所有。基于对生命的不确定性,最终也要遵循"舆论引导、民主监督、自由选择"(高外显率基因、极度痛苦与合理干预)的原则。
7、 自我感悟:
世界观:本书为我带来了全新的基因世界观,既然基因可以决定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那也可以用其规律来解释由人类组成的世界:
正如"德菲尔之船"一样,个体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才是价值所在,我们在关注个体功能和群体行为时,应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个体、群体之间的关系,将其放到整个场景应用当中去观察它。这也算是一种方法论,要了解一个人可以将其放到家庭、工作、社会等环境中、一项事业可以放到市场、行业和产业链中、一件商品可以由使用、人文、技术等多种场景了解、一种行为可以放到道德、法律范围内等等,都可放到其各应用场景中去观察他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了解其价值。
基因经济学:现在人类世界在各领域的运行也和基因在生物体中运行类似。在当今经济领域不管国家性质如何,都将经济放在了国家发展重要因素的首位,经济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强弱。经济运行中的主角是人,而遗传学能更好的由内而外的解释人的行为,我在思考经济学和遗传学之间的联系时,我只从两者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还停留在表像的层面,但上网查阅了资料后惊讶发现居然已经有学者研究"基因经济学"的概念,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人类已经将遗传学应用到各学科从而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和研究基因的"最后一公里"的内容相似,经济学家试图用基因来增加对经济结果的理解,例如:有科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基因的多样性有关系,多样性太多,人们不信任,多样性太少,创新活力又不足。欧洲和东亚的基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而工业发展度较高。因为经济发展既要满足高效的协作又要具有创新活力。因此,基因的多样性状况还是需要处于一种合理的平衡。
对社会的影响:在基因组不可控的情况下,家庭注重环境的营造,教育主导后天的培养,二者成为了人们可以改变命运的后天决定因素。
在书中的"最后一公里"和"后人类时代"都有描写关于后天的"非系统性事件"是造成人类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我想如果将这样的随机事件往意向性的目标进行引导,控制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指定结果的可能性,因此,营造适合环境的重要性就尤为重要,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讲述一群具有构建人的梦境的特殊能力者,为达到现实世界中的目的需要在目标人物的梦境中去植入暗示,从而让其无法察觉而认为是遵循自己想法的改变在现实世界的行为决策。在梦境中的暗示就是予以的目标植入随机事件的经历,使其认为自己亲身经历过该事件一样。我们对环境的设定通常是以国家的发展为前提,发展的越好,那么我们享有的社会福利、基础配套、医疗、教育等服务就越优良。优良的社会环境会为经济带来效率和活力,但是长期如此,就会将"随机事件"的多样性降低。书中介绍不同基因组对外界反应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设想将不同基因组类型的人进行分类,并将社会资源精准的对其投入,即可达到最优的效果。也许不久的将来国家也可以通过基因测序对社会进行管理。也可以对基因的多样性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
科学研究并不是我们从影视剧和书本上了解的富有传奇色彩并具有故事背景,科学研究这个过程是漫长、极其枯燥乏味,而且前路迷茫,充满着无数的变数,但又因神秘而令人向往。自然科学是为了揭示事物客观规律而存在的,而生命是经过亿万年的时间不断的试错而产生的,就像书中提到的"原始汤"的实验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了组成生命物质的化学成分氨基酸。而现在我们试图用有限的时间去探寻这漫长和复杂变化背后的规律。孟德尔只花了44页纸的论文提炼近10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了生物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遗传学规律这项旷世成就,其论文的格式后世科学界提供了论文形式的模板,即统计学图表在论文中的应用。我认为客观事物一定是存在规律的,而规律并非单一的存在,而是根据事物的细分领域为前提。例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也都是适用于对象事物不同的领域。探寻事物的规律要选取恰当的研究对象,孟德尔的豌豆和牛顿的苹果都具备研究对象事物的代表性,而书中提到没有选择适合的实验对象,将是一种灾难性的错误。采用适合的方法和工具更增加了效率和准确性,如孟德尔就运营了分类学、数学、统计学等工具学科,采用了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再加上孟德尔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科学家精神,注定伟大的成就必然被其创造。
一项成就需要被认可,整个学术界的科学家应具有创新思想和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必要前提,就像书中提到的19世纪的许多科学家对孟德尔的研究不屑一顾,固化的思想和傲慢的态度必定让他们与伟大的科学成就无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孟德尔的研究在40年后才被世人所认可,可见一项事物需要发展,前提是要被多数人(社会)认可,而多数人的思想觉悟决定着该事物的发展土壤。当一项事物具有超前性但还不足以被人发现时,虽然只是时间问题,如果需要得到认可,就必须要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基因的发现以及遗传学的发展正是赖于优生学和基因医疗事业的发展。例如当前许多科学都选择应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是让生活更便捷等产品技术中,人工智能就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学、数学、神经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带动了其涉及的众多科学的发展。 "天才往往都是孤独的""看似实用且简单的事物背后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智慧。"
8、 名词习得:
多态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从食物链系统、物种水平、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组织和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层次上体现出的形态(morphism)和状态(state)的多样性
级联反应:它指在一系列连续事件中前面一种事件能激发后面一种事件的反应,其化学修饰为酶促反应以及放大效应。在调控中,例如:的形成及的溶解发育,它说明了调控分成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其中一条基因编码调节因子,而调节因子是另一阶段各种基因的表达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