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朝花夕拾朴素随笔

乡愁故事||听说书

2023-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水雨而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小在农村长大,村里孩子多乐趣多,大家一起玩打仗,上树掏鸟窝、摘果子,下河摸鱼捉虾,都是乡土气息的生活写照。上小学时学校就在村里,老师基本不布置作业,天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小孩子大多是早睡晚起,每天玩得累到倒头就睡,早上都是大人连喊带拽,把孩子们从床上拉起来。玩几乎是童年生活的全部,小学三年级前那几年感觉也没学啥,到初中以后,才开始真正算读书。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露天电影也很少,放电影一年也就放一两场,文化娱乐生活非常单调匮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娱乐生活里,听说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主旋律。收音机里说书大概时间是午饭或晚饭后,大多时间吃饭或饭后时间听书。有时候端着饭碗听说书,有时饭后坐在桌前听说书,打发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像现在人们玩手机一样,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娱乐方式。

为了听一部引人入胜的经典小说,有时候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经常因为听说书端着碗坐在收音机旁,这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有时饭菜都已经凉了,大人们吃完饭催着赶紧吃饭,这才扒拉几口饭菜,常常被小说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早忘记吃饭了,特别是每天结束时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更是给人带来悬念,那个听书的劲头和心情远远超过了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程度,现在想起来依然很有意义…… 

那时候,说书的都是说四大名著和忠义节孝类的历史故事一类,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有段时间,我们都坐在收音机旁,聆听著名艺术家刘兰芳表演的长篇小说《岳飞传》,被其中岳飞父子精忠报国的气节深深感动,心中的爱恨情结油然而生。长大后曾跑到杭州的西子湖畔岳王庙,亲身感受对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爱国主义情怀,也感受到为啥人民对这位爱国名将的的地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听说书中,我初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聆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听过他生动、准确、鲜明地讲述经典名著,我开始知晓东汉末年风云变换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理解得更加深刻,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雄才大略、张飞的勇冠三军、关羽的刮骨疗毒一系列的英雄故事所感动。

听说书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在聆听小说家刘兰芳表演的小说《杨家将》中,被刘兰芳大师评书说演,声音洪亮、神定气足、干练豪迈,把英雄人物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把各种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音表达表演得精妙绝伦,同时刘兰芳大师通过优美高亢的嗓音,把战场上双方的拼杀场景、两军对垒、气吞万里、排山倒海的非凡气势全部描绘出来,让听众仿佛能身临其境,进入了气势恢宏的战场上,亲眼目睹战争的风采……

那个年代,人们不仅仅能通过收音机听说书,还可以看到活跃在民间的说书先生,他们穿着长衫或马褂,在人们农闲时节走进村庄、走进乡野,在村庄、晒场、祠堂和集市现场说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前来聆听。到村里来表演时,大家齐聚围坐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说书先生精彩的说书,沉浸式体验面对面听书,那种听书的氛围更加浓厚、更高涨起来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说书先生送给乡人的精神食粮,也是让人忘不了的淡淡乡愁!

“书中自有黄金树,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听说书也是另外一种读书的很好方式。现在回想起来,听说书的那段往事已经过去多年,但那乡人围坐灯火可亲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也是那时听说书的经历,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受益匪浅,童年时候听说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古代历史故事、忠孝节义事件、英雄人物故事方面的知识,听说书让人明辨是非,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希望和美好未来。

而如今,我国网络视听行业非常发达,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百度等持证机构一百多家,数字化时代,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发展热度在不断攀升,为人们提供海量文化消费产品。说书的场景开始消逝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或许在舞台在剧场偶尔能听到,那种感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说书那美好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也是忘不了的淡淡乡愁和美好文化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