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东风”
乔智勇/文
如果将职业教育比作飘摇不定的“草船”,那么一系列的政策与平台便是那强劲的“东风”。侧重“普教化”还是“技能化”一直是困扰着职业教育的一大难题。近日,国务院印发并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顿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大热潮。此方案一出让职业教育这面“大旗”瞬间有了方向感,让沉睡中的职业教育再次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也预测到了未来的繁花似锦欣欣向荣。
这些年,职业教育路线不好走,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体验者”甚至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县职教中心为例,从10年至19年的十年间在各任领导班子的统领下一直在探索中求发展,在摸索中求进步。这与国家的办学政策与办学方针有关,可谓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加上家长受传统教育的熏染以及“应试教育”的感染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少的偏见,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甚至是专业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多年来,虽然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矮人三分,低人一等”的问题始终存在。因为没有标准可以参照,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同一个起跑线,同样的办学模式,大家都比较艰辛难迷茫更谈不上如何发展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体系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是,职业教育存在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未真正落实、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也制约了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国家倡导的“整合教育资源,发挥优质教育”对于中职而言是场不小的冲击与灾难。招生难、就业难是一直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特大难题,取缔年审不合格的办校资格以及撤校并校的政策,确实让很多中职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惶恐”感,如何巧妙的化解冲突,寻找突破点成了中职校的燃眉之急。
如果说14年国家实施的《高职高专综合评价入学》单独招生政策(下列简称:单招)是个救命草,那么近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便是颗“定心丸”。14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单招,鼓励职教中心在内的“三校生”通过相应的考试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特长,进入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向三校生倾斜,按照一定的标准制定相关的录取计划,让中职的天亮了。在未来,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次《方案》中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进一步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推动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样就给了中职教育一定的办学自信,中职教育的天蓝了。
1983年10月,伟人“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与标准,这次《方案》明确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很好的诠释了这一主旨的深刻含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标准”的引领下将会更加完善。用“标准”引领发展,成为了该《方案》的一大亮点。该《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定向定量的举措,如要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等。
有了“标准”,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发展就有了“准则”就有了“有文可参、有章可循”。俗话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此,《方案》提出,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早在2018年陕西省教育厅就启动并实施了《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集中力量打造陕西省中职教育“第一梯队”,建设以县职教中心在内的31所高水平示范中职校;加上此次《方案》的出台,通过三个有针对性的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使得中职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以“增强办学实力、拓宽办学渠道、”为主导的“硬实力”和以“增强文化建设、服务社会经济”为主旨的“软实力”有着显著的提升,也会使中职教育这一不可缺失的“职业教育后备军”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更加自信与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