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禅,该说蝉
(1)
不知名的一座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寺庙名为空禅庙,前后栽着两棵菩提,山下的人,读书人不多,识得两个字的就将其写作空蝉,久而久之,这山也多个名字,空蝉山。
不过这空蝉二字也不无道理,这山啊,不知道为什么,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处处生机盎然,唯独没有蝉。
可空蝉山在以前夏季,蝉声阵阵,一切的故事,要从空禅庙说起了。
(2)
空禅庙一开始只是一间小庙,里面住着两个和尚,老和尚法号空性,小和尚法号空禅,这庙在空禅和尚小时候可还没名字。
这一老一小,除了日常生活化缘,剩下的就是念佛经了,心中有佛,声中便带着佛意,这一个老之将死,其心空性,本就有着看透与放下的禅意。
另一个年不足十,无忧无虑,心中无禅,也是带着这空空如也的佛性。
一老一少的念佛就如同一曲自然与超然的音乐,山中生灵皆受其益,甚至于有些开了窍的,竟直接来到了庙里打坐参禅。
空禅小和尚天赋异禀,佛性深驻,对于这些蛇兔鼠猪以同辈相待,时而化缘之时还会为其多要一份,好在这些生灵已经开窍,自然不会吃小和尚的斋饭,还常带些野菜过来填补开销。
一切的改变,是由那只蝉带来的。
(3)
一只蝉能活多久?看得清的会说它活了数年,看不清的会说它活了一季。
而对于它本身来说,它活了一辈子。但它并不清楚一辈子有多长,只是生无意识地来,死无痛苦地去罢了。
那天,一只破茧而出的蝉脱离了土地,飞到了树上,正要展翅高歌之时,一阵妙法佛音传来。
它开窍了,它开始思考,它到底是谁?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来此做甚?去时何为?
久思而不明,它只能来到小和尚空禅面前,问道:“请问我是谁?”
(4)
空禅已经年满17,老和尚也已经过了百岁,这天老和尚将他叫到房里,问道:“空禅,你可知我是谁?”
空禅就地而坐,双手合掌,说道:“师父。”
空性闭上双眼,继续问道:“你可知我是谁?”
“空性。”
空性老和尚继续问:“你可知我是谁?”
“人。”
空性老和尚继续问:“你可知我是谁?”
“生灵。”
老和尚点点头,说道:“等我死后,将我埋于庙下,无需堆坟,无需立碑,栽棵菩提树便好,这庙,随你吧。”
说完,老和尚深深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也就这么走了。
空禅跟着念了一句,慢慢退出了房间,带着一把铲子,来到庙后,打算挖个坑把师父送走。
这时,一个看起来十七八岁的少年站在他面前,与他生得三分神似,不同的是少年有着一头乌黑长发,连眼珠子都浓黑如墨,迷茫却隐约超然。
少年问空禅:“我是谁?”
空禅看着他,这原来是一只蝉所化,他说道:“施主是蝉。”
“我是禅?我从何而来?该往何去?”蝉继续问道。
“施主是蝉,从生而来,往死而去,阿弥陀佛。”空禅说完便不再管蝉,一下皆一下地刨土。
而蝉则是陷入了深思,我是蝉,不是禅,我生而来,死而去,我该生,我该死……
空禅回到房间内,替师父空性整理了下衣衫面容,将其背起,来到后院,慢慢将他放到坑里,一串佛珠放在他的胸口。
盘坐在地,念着往生极乐咒。
这时候,一群动物慢慢走来,围绕着空性的尸体,或双手各掌,或闭目沉思。
良久,空禅与众生合力将空性老和尚掩埋,转身离去。
蝉跟着空禅,来到庙中,学着空禅的样子坐下,合掌,闭目。
蝉问道:“刚刚那就是死吗?”
空禅回答:“是。”
蝉问道:“何为生?”
空禅回答:“死生虚妄,生死无别。”
(5)
蝉不懂,它离开了这座山,理了一个光头,换上空禅准备的袈裟,来到山下,寻找生死。
一个月中,蝉便成了世人眼中的得道高僧,无名山也因它得了个空蝉山的
名。
那天,正值,蝉在一处湖边打坐念经,一年轻女子抱着花灯,两个婢子跟在她后面,来到了湖边。
放下了花灯后,女子看到了蝉,她拿着几个铜板,放在蝉身前。
蝉睁开眼睛,不解其意,问道:“施主,这是?”
“法师,今日元宵,小女子无甚趣味,也就来放了个花灯,您便为我诵段经吧。”女子神色淡然地说道。
蝉依旧不解其意,问道:“施主为何而愁?”
“情。”
“何为情?”
女子摇摇头,是啊,一个僧人又如何懂得情字。
想到这里,转身便想离开,蝉叫住了她,说道:“施主,你的铜板。”
女子摇摇头,说道:“这是给你的。”
蝉施了一礼,说道:“身外之物,于我无用。”
女子还礼,说道:“唐突了。”
蝉继续打坐,女子却没离开,打发了婢子,开口道:“法师,人是否能做到无情?”
“小僧不知。”
“为何?”
蝉想了想,他不是人,但是这不可说,也就沉默了。
女子摇摇头,突然跳入湖中,婢子听到落水声连忙赶过来,两人慌了。
只见这时蝉猛地跳入水中,拉住女子,往湖边游去。
女子却趁着夜色,突然将头伸了过来,吻住了蝉,一种别样的情绪在两人心中悄然发芽。
上了岸,蝉抓着自己的胸口,问道:“这是什么?”
抬头一看女子,那女子拍了下自己的脸,说道:“这或许就是情吧。”
“情吗?何故?”
“小女子不知。”
(6)
芝兰是镇上的大户人家,年芳十五,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元宵节前些日子,家里请来了最近闻名的僧人到家中讲法,《般若经》是空禅常读,也是蝉最喜的一部经书。
这也合了蝉对生死之观的佛性,世俗便是世俗,而蝉是超然。
不过当芝兰隔着门问蝉说:“法师可超然?”
蝉说道:“小僧假超然,无经世俗事,何来超然说,生死之惑,常于心中,不得解。”
芝兰继续问道:“世间种种贪爱,何解?”
蝉回道:“小僧不知。”
这种感情不知从何而来,芝兰便在意上了这个一问三不知的和尚。
元宵这天,她心中想的竟全是这僧人,实在无心游玩,来到湖边,不曾想竟然遇到了这朝思暮想的僧人。
可一切都来不及了,就在昨天,她便得知了婚配一事的安排,这是她身不由己的事,也不是她的事。
问这僧人,依旧是一问三不知,或许不如就这么死去。
谁知道蝉竟下水救她,她索性抛弃一切,只为表达心中爱意,一切或许来得及。
当她回到家中便病了,婚期被延后,她却久病不愈。
直到再三天后,蝉以医师身份来访,为其治病。
这一治,又是一个月。
(7)
蝉下山两月半了,在这后一个月中,他经历了许多。
空禅与空性所学的药理病方他也都记得,也能运用自如,自那一夜芝兰与他发生的事后,他便难以忘怀,满脑子是芝兰的身影。
得知她病后,挣扎三天前往府上,为芝兰看病,芝兰父母也心急如麻,婚期一拖再拖,病却丝毫不见好转,这法师神通广大,或许真有办法。
蝉见到芝兰后,以病来说,这只是简单的受寒发热,却不知道为何就是没有解法。
以普通的药房医治,在蝉来到后,芝兰的病情开始好转,已经行动自如了。
这天,芝兰问蝉:“何为情?”
蝉说道:“痛苦?”
芝兰神色哀伤,说道:“病一好我就要嫁人了,法师该如何?”
蝉手一颤,慢慢合掌,说道:“小僧不知。”
“我等你,再穿上嫁衣之前,我等你来带我走!”
芝兰病好了,蝉离开了……
(8)
这一天,镇中热闹非常,最大的两户人家要结为亲家,这是一场天大的喜事,所有人都得到了赏钱与一块儿肉,实在喜庆。
芝兰头戴红纱,泪流满面,蝉没有来。
就在轿子即将到新郎家时,一个和尚走了出来,正是蝉。
蝉合掌,站在婚庆队伍前,说了一声:“阿弥陀佛……”
一行人停下锣鼓唢呐,有人嚷嚷着这和尚来了,是想做什么。
芝兰听到了,却靠着轿子,摇摇头,轻声呢喃道:“晚了……太晚了……”
媒婆却是笑容满面地说道:“法师,诶哟,对对对,忘了法师了,这里是一吊钱,请收好。”
蝉心里不知为何剧痛不以,可他伸手收下了那一吊钱,说了一声:“谢施主,阿弥陀佛……”
“原来是要钱的……”
“别多嘴,这可是大法师……”
蝉带着一吊钱离开了,人们嚷嚷了几句,继续跟着队伍走着。
芝兰此时却泪流如注,伤心欲绝,叹了一句:“为什么……”
(9)
蝉回到了山上,山上是那么寒冷。
蝉来到了空禅房中,问道:吗“我是谁?”
“你是蝉。”
蝉说道:“我来于生,去于死,可你知情为何物?”
空禅摇摇头。
蝉化为了一只蝉,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它是活不过半日的。
空禅对着它念了半天的佛经,将它的尸体埋在庙前,栽下早已准备的一棵菩提树苗。
空禅将蝉带回的一吊钱放在了蝉的墓中,他看着这棵菩提,说道:“是痛苦……”
(10)
空禅庙很有特色,前后两棵菩提树,庙中僧人渐多,香火旺盛。
一天,一个老妪被几个下人搀扶着来到了空禅庙,这山中盛夏十分清净,一点儿蝉鸣也没有。
空禅如今也已经年逾古稀,他来到了老妪面前,行了一礼后,转身离开,回到房中。
途中有小僧人问:“师父,您去哪?”
空禅说道:“该念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