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收一本书(How to Assimilate a Book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iManuel

我会粗略把书分为两类:虚构类(Fiction)与非虚构类(Non-Fiction),非虚构类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具实用主义;虚构类可以供养我们的梦想,带来精神的愉悦。

一味虚构或者非虚构的书都是不好的,好的作品是相通的,所以我会觉得这个分类也并不好。
就像福楼拜所说的:艺术和科学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The more time goes by, the more art will become scientific and conversely, the more science will become artistic. Both will unite at a summit after having been separated at the base. - By Gustave Flaubert)

读书要有节奏感 

节奏感是计划、是推进,是坚持。

读书要有目的

最简单的目的便是理解,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知识圈。

目的与功利无关

功利性的阅读叫检索阅读,检索阅读不是读书。

内容与标题无关

标题党的定义:过于猎奇、过于实用、过于暧昧。这样的文章错过了也罢。

标题很重要,内容价更高。

练习屏蔽标题,刻意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记录好的阅读路径,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提高生活品质。

别人不可能帮你读书

帮你读书这事儿,从小就有人干,本质是课文与做题的分离导致。

教育的弊端:由老师带着、逼着,按照既定的学习路径读完整既定的课本,做完既定的题目,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也因此形成了老师讲不明白,学习学不明白,且形成难以独立阅读的陋习。

《 on writing well 》+ 《 Here is New York 》
有原则,才不会枯燥。
具体可参考:阳志平 - 《开始写作吧》

重绘目录

尝试根据作者的目录内容,绘制出自己理解的目录关系,然后再阅读过程中反复修正这个关系。

提取概念与方法论

这是干货,要培养敏锐的嗅觉发现书中的概念与方法论,提取出来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总结与预期

预期是处理的过程,有了处理,才有可能形成输出,形成“输入 - 处理 - 输出”的闭环。

总结学会详读,预期学会略读、跳读。

硬着头皮读完

即使不懂,也要尽可能读完,扩充自己的知识圈。更何况一下就能学会的东西,通常价值不大。

知识,用起来

用知识,就是给自己学到的知识找一个家。

交流

教与学结合,圈与圈碰撞,不仅可以巩固所学,更可能摩擦出临界知识的火花。“出其不意”是不同思维碰撞的所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