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教学随笔】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老师说,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唱歌。我也这么觉得。这两天上课特别享受,虽然是普普通通家常课,也许是念及很快要毕业。不由得更加珍惜课堂上思维碰撞的吉光片羽。
(一)
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中,我们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体,我提出疑问“事例一定要举三个吗”,孩子们思维的小火苗始料未及地“蹭”地燃起。
有的说:“老师,在数学中,三角形最稳定!”有的说:“科学老师说了,实验要做三遍验证才靠谱。”万万没想到一节语文课上对文章结构合理性的讨论首先是由数学和科学来论证的。我被孩子们逗乐了,夸奖了他们跨学科融合的思维。但毕竟是节语文课,我请他们尝试从语文的角度论证三个论据的必要性。这个问题并没能难倒我们班的孩子。
“当代热词说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歇后语说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神话故事里还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呢!”
能从生活中,从文学中找依据,不错不错,有没有同学想要挑战更难的哲学角度呢?“道生一,一生二......”我放慢语速提示着,全班异口同声接到:“三生万物!”
屏幕出示这些语文中的三,底下一篇啧啧称奇,为这奇妙的联系,为发现一个三有这么多讲究而欣喜。站在讲台上的我,自然也为带给孩子们新的知识而感到由衷快乐。
(二)
第二堂课是《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很简单的科幻小文,站在未来的角度回望今天,可以说孩子们也能编出这样的科幻文。但是从人文思考的角度切入,我们又一起发现了这篇文章的深度。
课堂伊始,孩子们对好的科幻小说具有“人文思考”这个概念并不太理解。直到我抛出辩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文中未来学校的看法。
针对电子书和纸质书,有的孩子提出观点:电子书确实挺好的,上学只用带一个电子作业本,一个电子书,就已经可以满足一整天的学习的需要了,不像现在,要背重重的书包。
不同的看法马上在教室出现了。有的说:“电子书固然方便,但和朋友一起在图书馆为了找资料,一本一本书翻过,又一起分享的过程也很有趣。如果光对着屏幕检索,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有的说“人们常常把书当作礼物相赠,并在上面留言。如果都是电子书,感觉没什么温度。”
这个回答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与孩子们分享了我在台湾交换的经历。那时我遇到一位非常喜欢的老师,送了我非常多写了寄语的书。现在在我们家有专门一个书架放她送的书。那时谁也想不到一别就是七八年。再逢两地关系紧张、疫情等因素,竟是相见难。但每每翻开老师送的书,美好的回忆涌上心痛,老师的话语也宛若在耳畔。书,就像一个有温度的媒介,串起思念的心。冷冰冰的电子书,似乎确实不能取代呢。
针对机器人老师还是真人老师的问题,孩子们似乎有些“一边倒”,“人的情感是有温度,是无法被替代的,我可不敢想象,如果我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机器人还要一直喊我做题,我也不能在课间和小伙伴玩,这是种怎样可怕的体验!”孩子如是说。
讨论说至此,再请孩子们说说,是否对人文思考的含义有了一些感悟,模模糊糊的也成。不少孩子就举手发言了,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科幻小说对当下生活的指导意义,能透过小说,让人们能够更好的设计未来的同时,也更珍惜现有的美好。
肯定了孩子们的思考,我又与大家分享了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短片小说《乡村教师》、《流浪地球》梗概,至此,给孩子们搭好支架后,顺利链接到本单元的科幻小说习作。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这一次的创编,希望能跳出往常纯幻想的框架,加一些人文思考,让立意更深刻。第二天收到不少优秀的科幻作品,对这节课最后的成果有点小满意。
(三)
最后一堂课,是昨天的讲评课。其实只是讲个试卷,最近一直在研究考试和学法,尝试更多的把我来讲变成邀请孩子来教,我进行方法总结。这节课互动非常好,最后讲着讲着我讲high了,孩子也异常专注。因为他们的眼睛都齐刷刷望着我,教室广播又关了,以至于我根本没发现已经下课五分钟。
待我发现窗外开始又同学在走动,回头一看时钟,惊呼:“咋下课了,没人告诉我呢!”底下哄堂大笑,也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句:“老师你讲得太投入太好玩,我们都听呆了,不忍心打断你!”“就是就是”,其它孩子纷纷附和,我也忍俊不禁。我向来是坚守底线不拖堂的,但偶尔一次小小的意外,怎么这么叫人兴奋呀。
这篇文档从5.26日开始烂尾至今,都6.3号了,中途写了好些别的文章,今天终于暂时写完。但我想,它应该始终会是一个未完待续的状态,最后一个月,希望我能不断更新,创造更多意犹未尽的课,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上的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