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触《猜火车》?证明你已上了生活的毒瘾!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个该死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小车,激光唱片,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房产按揭,选择首席房产,选择你的朋友;选择便服和皮箱,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头西装;选择D.I.Y.
选择周日醒来搞不懂自己是哪根葱;选择坐在沙发上看狗屁电视,还一边往嘴里塞垃圾食品,选择拿一条烂命来丢人现眼,躺在养老院让人腻烦,选择最无耻的勾当,用你的精子造出自私小鬼继续祸害;选择未来,选择生活......
可我凭什么非得这么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可惜理由不能拿来爽,有了海洛因,还要个鬼理由!”
- 引自《猜火车》
这段拍摄于二十年前的《猜火车》开端的旁白在我脑中封存了十年之久,直到我在生活中转了个大圈,才恍然:导演编剧哪是在反社会,更不是在宣扬毒品。他们只是在试图解读苏格兰的那些“小混混”,解读那些海洛因的诱惑所在。
再来看《猜火车》的结局旁白:
“从现在起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我要大步向前,选择生活。我的前图一片光明,我会像你一样,有工作,家庭,再整个大电视...洗衣机,小车, 激光唱片,电动开罐机;
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按揭、买房,休闲装,皮箱...三件头西装;D.I.Y,看电视,吃零食、生孩子,逛公园。朝九晚五,打高尔夫,洗车子,穿运动衫,过圣诞节;领养老金,拥有免税额,通下水道,改邪归正。
安居乐业,等待归天的日子。”
众所周知,《猜火车》中的 Mark 最终选择了背叛,拿了朋友卖毒品的钱离开了,去了阿姆斯特丹;戒了毒,选择了“健康的生活”。这一头一尾,形成了「二元论」式的对立,即「选择毒品」与「选择生活」。注意:创作者并没有把任何一种选择奉为圭臬(至少达到两者目的的手段都很下三滥),相反,这种二元论的电影结构让人产生了迷惑,而这种迷惑,导演编剧没有给出向导,唯有我们从生活中去寻找了。
除此之外,导演编剧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笔墨去塑造这几个「小混混的故事」呢?显然,他们认为这些人这些事便是最“英国”的东西,而正是在这种底层人的下三滥勾当中,藏着某种伟大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还是那句话,得从生活中寻找。
那么,十年中我在生活中寻找到了什么?想想我身边的那些朋友,自然,我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压根就去「选择生活」的人(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领社保、升级苹果手机...),另一类则是先有了理想,后又被迫选择了生活,再后来又被生活踢回原点的人...没错,这也便是《猜火车2》中的 Mark:二十年后,MARK带着医院的判决书,带着破碎的家庭,带着失业又回到了坑蒙拐骗的原点。(我本人自愧达不到「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因此也只能被划分到这两类人里)
很可惜,《猜火车》电影的思维直到我看过十年后才读懂。恰逢《猜火车2》上映之际。但想想剧中的 Mark 整整用了二十年才做完这场“生活的实验”(又被踢回了原点),我这又算的了什么!
回顾十年来的自己,理想何尝不是毒瘾,欲望何尝不是毒瘾,知识何尝不是毒瘾,生活又何尝不是毒瘾...我们每个人每一秒钟都在为这些“毒瘾”而消费:摇滚乐、平板电脑、咖啡、朋友圈、文艺社团、朋友聚会、支付宝、微信红包、银行信用卡…
而所有这一切背后那一文不值的「本性」又去了哪里?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本性是什么,哪怕是个强盗,小偷、混儿混儿!
想到这,我再次回忆起第一次看《猜火车》的感觉:恶心、恐惧、抵触加一点点对那些“嬉皮”的鄙视...
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感觉?没错,因为我彻底上了“生活的毒瘾”!
读者朋友们如果想视频感受这部片子的精彩,我们为大家剪辑了《猜火车》(1,2)经典片段集锦,请戳下面视频:
undefined_腾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