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得失 ——以《司马光》为例
2023-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拾
《司马光》是三年级学生接触第一篇文言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事实上,学生并非一点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比如之前学过的古诗和《三字经》都呈现了文言文的特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名言警句“人心齐,泰山移”“有志者,事竟成”,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言简义丰”的特点。读好文言文是理解课文意思的前提,我主要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并渗透文言文朗读的小技巧,即人名和动作后要稍微停顿一下。经过反复的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出节奏,部分学生可以背诵下来。
理解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渗透组词、看注释两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梳理处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写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准备。“足跌没水中”意思略微有些难度,我将句子分解成“足跌”“没水中”两个部分,从而明白是这个登瓮的孩子脚下一滑,掉入瓮中,被水淹没。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尝试讲述这个故事。学生能够较为完成的讲述故事,但缺少语气、语调的起伏,主要原因在于理解不够深入。
课堂的结尾,我抛出问题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能够想要这个办法?学生的回答有些浅显,主要停留在表面,比如司马光看到旁边有石头,或者司马光想要救这个男孩……那么,同样的情况下,为何其他孩子都跑看,只剩下司马光了?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其实,司马光还具有别人所缺少的逆向思维方式。或许,这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我们还是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不是记住几个考试重点。
至此,课堂小结,学生在对比讲述的故事和课文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