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孩子普通平凡,这是事实更是心理建设,目的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连续涂鸦很多篇家庭教育文字,出发点是准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在讲座课件基础上更多一点思考,有需要朋友欢迎交流联系。
既然定位是心理讲座,当然就不能讲道理,要用心理建设方式。家庭教育的心理建设,首要就是认知重建。所谓认知重建,其实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比如接受孩子普通平常,看到的孩子是头脑呈现形象而非真实,家庭教育更多是心理关系建设,目标是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导致最糟糕情形。
心理建设不是虚无缥缈,不是胡说八道,不是为了好玩,我们目标很清楚,那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最终目的。
心理方式解决问题,不是道理方式的直接快速,而是通过认知重建,缓解心理冲突,给人心理力量,促进理性上线,采取行动,有利于问题解决。
其实,这就是三种心理过程再现:认知重建——情绪冷静——意志行为。影响问题解决的不是困难事情,而是我们对于困难事情的认知偏差,导致情绪失控,理性混乱,也就谈不上问题的合理应对。
这么说比较苍白,还是举例子。
先看一个例子。咨询者是医生,孩子参加高考多年,达不到本科线,开玩笑的说法就是父母学霸、孩子学渣。在即将参加高考一个月前,孩子想在家多呆几天,家长严重焦虑受不了,寻求帮助。
家长旧思维旧方式:在学校好好学习都考不好,在家岂不是更没有希望了;考不上本科,孩子这一生就完了;家长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领情不懂事等等。孩子必须考个好成绩,这个“绝对化”想法导致心理冲突,导致情绪焦虑,无法应对孩子在家休息几天的现实问题。
由于咨询关系很好,咨询中间直接抛出一个反问,尖锐方式强迫给出认知重建:假如孩子还是考不上本科能接受不?
家长新思维新方式:一旦思考接受考试最差情形,接受孩子就是学习笨蛋,降低高期待,就能缓解焦虑,从而更现实方式处理孩子问题。
从效果看,孩子高考成绩出乎意料的好,说明孩子应对心理压力能力强过家长,这又是家长要思考的认知。
再看一个例子。家长与孩子自信满满,认为高考会超发挥,只考虑最好没有考虑最差。面对可以参加自招综评高校招生机会,从通过初试多所学校选择一所,选择超过自己水平的,而不是作为保底使用的,导致失去很好一次机会。
接受普通平凡,目的是心情稳定,发挥理性,坚持行动,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挥出色,解决问题,从而真的可能变得优秀一点,这就是心理悖论,先接受再改变,慢即是快,看懂这点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