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17-48-《万万没想到》-完结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117人  萧宇宸

版本:5.0
更新:20170508
次数:5

万万没想到

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我是从得到APP了解到《精英日课》的专栏作者万维钢。但并没有订阅,后来买了《未来简史》,随书附送了他写的读书笔记。说实话,我看这本薄薄的读书笔记比看原书过瘾得多。他的文字很有魔力,读起来不费劲,有趣,逻辑性强,同为理工男,我非常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像这位大神,鉴于此,我买了这本书,并且使用分析阅读来精读。

生活中总会有些常识,人们对于这些常识的认知已经成为习惯,并以此作为日常决策的依据。万维钢经常对社会热点做出解读,而他的角度往往不同常人,独具新意。他是如何做到的?到底该用什么眼光对待大众的常识,让自己可以活的更明白通透,也许是我读这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作者想解决哪些问题?

作者用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思维重新审视人性、励志、科学三大领域的所谓常识和大众观点,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认知,为什么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我觉得理工科最大的特点是逻辑,这一点在他的文字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第一部分谈人性,主要谈了九个问题。

1.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本书的核心,从他的文字里,我能体会到作为理工男的优越感。他提出“反常识”思维这个概念,更多人做决策是依靠惯性,很多时候是不理性的。容易掉进看上去合情,但实际不合理的陷阱。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把人的人脑的两套思维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情给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

文人思维显然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政治是最擅长使用文人思维来左右普通民众的判断和决策的。很多看起来的常识,只要使用理工科思维进行简单的计算,就会得出“反常识”的结论。

比如,被鲨鱼攻击、恐怖袭击、闪电击中,这三种死亡方式,哪种是最值得担心的?911之后,很多人会先恐怖袭击,而实际上一年内闪击中的概率是恐怖袭击的10分之1。

作者谈到取舍思维,说是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选择了A,就意味着放弃B,但现代人大多数的烦恼源自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取舍。比如早睡早起这件事,有些人晚上要搞到很晚,然后抱怨早上起不来,身体亚健康,并找个借口,没有办法,工作忙,要学习等。但知道取舍之后,你要做的可能就是到了时间,放下一切工作,睡就好了。没有办法两者兼得,自然不必纠结。

现在到了用理工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

2.普通人学概率论到底要学些什么?

我在微信公众号写过一篇关于概念论的文章,当时我关注的焦点是验证与假设,从先验与后验的角度分析概念论在决策和人工智能上的应用。

成甲老师在临界知识里说概念论是一种临界知识,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当时我有冲动把概念论重新学习一下,但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讲概念论的时候,都偏重于概念的计算,让很多非理工科的同学望而却步,但万维钢从另一外角度谈了这个问题。

他总结了概念论的五个智慧:
随机: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偶然,总想用必然去解释偶然。容易被随机性所迷惑,狂喜狂怒从不淡定,甚至不惜人身攻击,这一点在看体育比赛的时候表现非常明显。偶然的错误不值得深究,成绩也不值得深究。

误差:任何科学都存在误差,包括科学实验也不是在绝对理想环境下得到的绝对真实数据。会有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因为样本不可能无限大,实验次数也不可能无穷大,所以,统计误差和系统误差必然存在,我们应该看见并允许误差的存在。

赌徒谬误:大数定律说,如果进行足够多次的抽奖,那么各种不同结果出现的频率就会等于它们的概率。但人们常常以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所以,在赌博出现连续输了几把以后,直觉的以为下一把会赢,全世界的赌场里每天都有人在不停的犯这个错误。所以,我所认识的赌徒,还没有一个是赚钱的。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彩票分析学,会用各种曲线走势图来告诉你开奖的结果,但是人脑总是擅长理解规律,但不擅长理解随机性。

小数定律:如果统计数字很少,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也没有。

第二部分谈励志

1.鸡汤真的有毒吗?怎么样才算励志?

中国市场的励志书喜欢说人脉,说速成,说方法,说案例,通过一个个小心灵故事,硬生生套上一个励志的标准,告诉我们这样做就可以成功。这种书,光是书名就让我不好意思拿着在公众场合看。可悲的是,我们的图书馆,书店里还经常喜欢购置这样的书。

日本励志书主要谈品格,比如武士道精神,比如工匠精神。而美国的励志应该是鼻祖,最爱谈的是“积极下面的思维”,特别重视重新和自信。

而作者的观点是:即便是励志这件事情,也应该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要科学的励志,要看励志科学,而不是喝几碗鸡汤就能复制所谓的成功。因为很多成功都是由偶然和必然促成的,懂得概率论的基本知识,就不会迷信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传记。

作者通过科学家的实验得出意志力是人们取得成就的关键品质。这点我也不能再认同。意志力会消耗能量,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升意志力,合理的使用意志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达成自己的目标。

选择会消耗人的意志力,因此,在商业世界中,无数的商家为我们准备了无数的意志力大坑,就等我们跳下去。提升意志力的有效办法是“常立志”,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往往是些小事来提高意志力。再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

2.究竟如何高效的获取信息?

这个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甚至使用了RSS阅读器,也专门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来推荐大家自己定制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一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太容易不知不觉就把时间浪费在刷微博,刷朋友圈上面了。

作者提出了一个叫思维密集度的概念。

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找高思维密集度的内容来读。比如博客文章的思维密集度高于论坛或者微博。而书籍的思维密集度一般情况下比博客文章要高。但是好书与差书的思维密集度也不一样。为什么要这么选呢?因为时间,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得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但是想做到这点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聊文章,不去刷新网页,不看电视新闻,牛人可以。

作者还说,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网上阅读模式一般都是个F形轨迹,速读一篇文章的前三行,然后滚一段再扫几眼,最后直接跳到文章结尾。没有思考的时间,甚至连文章说什么都没有搞清楚。

我们要做的是在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被网络的信息所左右,任由其分散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新技术的重要我是允许我们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要善于对信息定制、整理和排序,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随便翻翻(toss):选择一个集中的时间专门看新闻,对信息进行一个简单的海选,也许就只看个标题之类的。感兴趣的可以点开,注意这时不应该切换到具体文章,应该停留在海选的列表页面。等所有待海选的文章都打开之后,再进入到下一步。

第二步:略读(Skim):这一步一定要追求快,即使看到值得仔细读的文章也要先速读,但要做一件事,使用Pocket临时保存下来,注意,不要使用笔记软件。这一步就能把大部分鸡肋信息都处理掉。一篇文章进入Pocket列表,就等于进入了超女前十名总决赛。这样做,有的好文章就有机会被读两遍,而且是集中阅读。

第三步:精读(Read):能够进入到这一步的文章非常有限了,每天估计不会超过七篇。在Pocket列表的文章可以缓几天再处理,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你就不想再读了,没有当初那么感兴趣了。一旦发现内容真的好到了必须永久保存的程度,这个时候印象笔记等笔记软件就该上场了。

按照上面三步就能轻松搞定信息获取这件事。关于选择读什么,作者提到两个著名的心理学概念:窄框架和宽框架。所谓窄框架,就是遇到一个东西做一次决策,一事一议;而宽框架则是把所有东西都摆在桌面上集中选择。显然,我们选择读什么,应该使用宽框架。这是一个非常靠谱的决策方式。

3.为什么读书要做读书笔记?

读书这件事想坚持下来很难,能坚持下来,又有很大的收获更难。我一直在尝试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现在每天在简书做的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尝试的手段。刚好这本书里万维钢谈了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的作用。

他说牛人都做读书笔记,牛顿、爱因斯坦、钱仲书,李敖等。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只有笔记永远保存。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呢?
(1)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读书笔记也是帮助思考的过程,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
(3)读书笔记可以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好,读书笔记可以让知识“长”进大脑里。

怎么样的读书笔记才算好的笔记呢?
好的读书笔记应该记录以下四个方面:
(1)清晰地表现每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与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之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读书笔记可以让心得、灵感、运用、补充得以延续,如果再适当的留白,以后再整理和补充,那读书的效率和效果就会成指数级的增长。

我也在实践读书笔记,在200本数量要求的同时也保证质量,除了在简书上记录,也使用康耐尔笔记本进行手工记录。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吃进”很多信息,然后生产笔记本,不断整理笔记本!

4.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有句俗语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中国人一直相信人脉这一说。无数口水书都会拿人脉来说事。但作者看来,也许并不是人脉广才让你富,也许是因为你富,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和你交往,你也会不自觉的愿意联络更多人。

由此,作者还说引出了弱联系理论。说:我们每个人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弱联系,强联系只是少数。弱联系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亲朋好友委愿意跟我们交流,但是话说多了就没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许是跟不太熟悉的对象进行的。

这就像我们的朋友圈,非常熟悉的同事和朋友分享的信息基本上对你来说不陌生,也不一定有价值,而弱联系告诉你的信息,他要没告诉你,你恐怕就发现不了。所以,不要跟熟人合伙做生意,因为这样很难产生创意。而不是因为分脏不均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所以,真正应该拓展的人脉应该是弱联系。

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在做读书会的时候,认识的人都是弱联系圈,不同的圈子,他们带给我的有用信息就是自己生活圈、同事圈所给不了的。而且有些弱联系直接带了非常不错的机会,不管是情感上还是事业上都非常有帮助!

第三部分谈科学

1.科学到底是什么?

本书作者是一名物理科学家,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应该也是想通过一个理科男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部分算是他自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个科学的解释。

科学可能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能推广使用的机制。质疑、实验、重复是科学家的基础眼光和视角。

科学从来不直接追求那个“最后的,真实的现实”,而只是不停地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拟现实。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三、本书的书写逻辑是啥样?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谈人性;第二部分谈励志;第三部分谈科学;每个部分都会有几个小的主题,基本上是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当然是用他的思维方式。每个点写的都非常精彩,整本书读起来不累,也不啰嗦。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思维、写作都是非常厉害的。

四、看完对我有何帮助?

1.更深入的理解了概率思维,以前总觉得学会概率计算才算真正学会概率论。看完万维钢的书,明白概率思维比概率计算重要的多。

2.理解随机现象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会再轻易地大惊小怪了。对于复盘,我也有了新的理解,一些偶然事情不必太在意,失败或成功,都不一定具有参考意义。关注可控因素即可。

3.弱联系人脉更有意义,要做各个圈子(人脉结构洞)的结点。

4.理性的看待科学,对医学研究有了新认识,不盲目相信关于健康的所谓常识。

五、如何评价这本书?

写的很实在,语言很吸引人,用了精读的方法,感觉很棒,本年度读过最好书籍之一。

推荐指数:5星。

六、推荐书目

1.《格调》
2.《费曼的彩虹》
3.《怪诞行为学》
4.《谁赚走了你的薪水》
5.《大设计》
6.《思考,快与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