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逼格,不写作之一
一天,我问她有没有好的写作软件。她向我推荐了简书 —— 题记
记得高一有次作文课上,班主任点评着大家的作品。突然问了句:“为什么要创作?”“因为生活需要激情”。她提高了嗓门自问自答道。又点评了一会儿说,“有个同学的作文名字竟然取《人为什么活着》!不可以取这样的名字的。”但她始终没说具体原因,也许这是女人特有的说不出理由的第六感的原因吧。
从上初中起,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不会,像其他人一样随主流。似乎天生就有读书人的清高,追求独一无二的本能。那篇《人为什么活着》就是鄙人的“大作”(本以为是大作。。)。班主任第一次提到我的作品,受宠若惊。但我说不出去这样一个题目有什么问题。上高二的时候,看到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罗素写的《我为什么活着》。心想,连罗素都这么写了,愈加觉得班主任的反应是小题大做,甚至有点浅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上大学之前是真心喜欢写作的,反正我是不那么喜欢。从小没什么语言天赋,准确点来说,写不出“草长莺飞的春天”之类的优美动人。同样,对于命题作文,“开心的一天”,或是半命题作文,“第一次____”之类大多无话可说。苦思冥想,憋出200字,但一篇作文至少500字。真不知道,就凭我“今天,早上7点起来了。吃过早饭就和爸爸去公园玩了一天”这种流水式语言,该拿什么去拯救下面的300字。那时,我最喜欢写的就是一句话日记,“今天我去打球了”,“今天我帮奶奶做家务了”。。。。老师说你们没有生活体验,小孩子哪有什么阅历。我是躺在电视机前看《还珠格格》的,又不是从小去街头扛把子的,哪有那么跌荡起伏的人生。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也许是写作是作业和考试的一部分吧。我不知道写作好除了能语文考得好以外还有什么作用。不过,照有多年小学教育的老妈的话来说,小学生告诉他们也听不懂。既然应试作文,就有相应的模板和套路。谁叫我们是“考试民族”呢。我高中室友整个中学生涯的作文几乎是一路背下来的。我说的是几乎,至少有一篇是他自己写的。我室友酷爱读古龙的小说。有次考试,突然古龙附体,灵感大发,决定写篇 微小说。“夜,深夜。山顶,两人。。。。。”。考完试,他颇为得意地说,“我这次考试写了篇小说。。”。只是,发下来的语文试卷让他有种石化的感觉 。当不了文艺青年的普通青年往往会失足成二逼青年。- -!
初中的时候,文艺青年写作,开头总喜欢“题记”,所谓的点睛之笔。比如,若是以“奋斗的日子”为话题,
自己的痕迹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题记
凝望天空,感受时光的匆匆流去,有些怅惘,有些伤感,如何才能挽留那逝去的青春?于是,我踏上了寻觅的旅程。。。
还有种挺时髦的写法是“小标题”,例如,以“读书的滋味”为题,
读书的滋味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下省略100字)
酸
(以下省略175字)
甜
(以下省略175字)苦
(以下省略175字)
辣
(以下连结尾省略230字)
鉴于鄙人的作文过于“写实”,本着“老实人会吃亏”的思想,老爸要我写作的时候加点料。古龙曾经写到过,“骗人要7分真,3分假”。那句不知道是谁说的名言:“文学创作需要合理的虚构。”老师也会教我们一篇作文如何套多个题目。这也挺无奈的吧,若是真培养写作的话,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和思考。但我有时会觉得作文教学,是系统教育我们这代人说谎的第一课,但天性正直的我断然拒绝了老爸那种被腐朽的资产阶级所侵蚀的思想。继续写自己的“白面包”文章。
上中学后,我对周围的世界心不在焉。脑子不停地在“思考人生”。年轻人总会有点愤青的倾向。因此,就比较喜欢写议论文。写多了就觉得很空。或者说,很难写的有新意。老师会说议论文是“保险文”,不易拿低分,不易拿高分,一般60分会给个42-47分。对于说明文,好像高考一般不考说明文。 对于抒情文,我实在很佩服那些能把“我很忧郁”,“我很悲伤”之类的四字短语,拓展成“这思绪恰似秋日依恋在树梢那最后一片泛黄的叶子,被呼呼的北风毫不留情地吹去之时的无可奈何”之类的句子,进而写满800字的“异类”。因为,我光是读完这些文字,就有种蛋蛋的忧伤~~ 写记叙文吧,对于天生喜欢推理分析的头脑,天生缺少小学初中教的时间发展,空间发展和事件发展写作逻辑。如果不那么写,那时候,卡夫卡神经质的文章,压根看不懂他在写些什么,自然也无法理解,他那种通过人物的逻辑推理展开的叙事手段。想模仿伍尔芙的意识流,却写的不伦不类。老师常说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我写起来就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