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童年

收音机的蜕变

2018-10-17  本文已影响348人  两杠四星
收音机的蜕变

      十一长假里,姊妹们从各地赶回牧区帮父母搬家,一些老旧的物品也随之被翻了出来:马灯、牡丹牌缝纫机、皮匠的铁铲子、手工推子、绿皮水壶,每一件物品的出现都让大家唏嘘不止,这些没有生命的旧物品,在岁月的流逝中,辗转,遗落,抛弃在犄角旮旯,依然完好无损,看起来更是弥足珍贵。

        随着一台锈迹斑斑,布满灰尘的收音机被四妹翻出,感叹之余,不免勾起了那远去的记忆。尽管我国在1958年就研制出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是收音机普及到老百姓家中已是七十年代末,据父亲讲,以前他也是道听途说,真正第一次见到收音机是六十年代末期,那是南京知青插队到草原随身带来的,当时拥有一台小型半导体收音机,真是很拉风,不仅可以随时收听时事要闻,还是很有面子又聚人气的事,知青们用收音机排解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了解国家大事,年轻时的父亲因和知青年龄相仿,也就常常和他们聚在一起玩,一起听广播,再把听到的内容传递给邻居和朋友,牧民眼中的父亲算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了。那是个凭票供给的年代,牧民们都不富裕,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大家对那个会说话的小匣子感到无比新奇,收音机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就是奢侈品。

      不过,在那政治敏感的年代,收听无线电广播也是有风险的,我家的一位亲戚就是被人举报偷听敌台而被关了两年禁闭,虽然后来证明根本不是那回事,恢复了原职,但是精神受到折磨,家也散了……

收音机的蜕变

        到了八十年代初,收音机基本普及,个别人家还购买了黑白电视机,也就称得上是真正的有家用电器了。那段时间我正在榆林上学,住在城里大姨家,姨夫有一台灰色的砖头似的收音机,下班回到家,他只做三件事:吃饭、雪茄、听广播。只要他在家,那台收音机就咿咿呀呀的响个没完,大姨老是责怪他,埋怨他成天就知道抱个“洋戏盒子”啥也不管。不过,我们小孩子们却喜欢的很,他老人家要是高兴,还能为我们收听“小喇叭”,“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啦!”那悦耳的声音至今回荡在耳边。他还爱听评书,什么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五鼠闹东京》、《三侠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小将岳云》;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听得简直让人五迷三道。每天的午饭后,晚饭后,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我和四合院里的小伙伴们还有一些大人就像今天某明星的粉丝一样,全部挤在北屋里,端着饭碗听评书,每每到了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异常的时刻,我们都屏住呼吸,激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成了除暴安良的大侠,直到惊堂木“啪”的响起:“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大伙才都无奈的端着碗,扒拉着已经凉了的饭,带着对明天故事的期望,听着大人的絮叨离开。回到学校,再把听到的故事眉飞色舞的卖弄给同学听,时不时还做几个舞枪弄棒的动作,说上几句经典的台词,感觉自己太有才了。

收音机的蜕变

      八十年代中期,我回到内蒙上学,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逐步渗透到街头巷尾,偏远的农村牧区也不例外,电子表、传呼机、收录两用机等电子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年轻人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他们打扮的更时尚,爆炸头,蛤蟆镜,女青年穿着松松垮垮的蝙蝠衫,男青年身着花格子衬衫,清一色牛仔喇叭裤抹着地,名曰:扫地裤!还有那哒哒作响的尖头皮鞋。老乡们总开玩笑说,供销社的花格子布都被年轻人穿衬衣了!如果提着一个四喇叭的录音机,回头率绝对暴涨。一段时间,文化站,学校都开起了舞厅,迪斯科、四步舞、华尔兹舞的不亦乐乎,录音机当然是舞会必不可少的设备,一盘节奏感强烈的舞曲磁带就可以办一个大型path。那段时间,父亲也给家里添置了一台“燕舞”牌收录两用机,双卡,双喇叭,看起来很气派,比今天的台式电脑还大,还长,我们把它摆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为它绣了一块防尘布,还购买了一些磁带,除了收听新闻和地方频道的综艺栏目,兴趣来时录个音,最多的时候就是听歌,听戏曲,父母喜欢陕北民歌,我们喜欢流行曲,听得多了,随便一首曲子都会哼哼几句。这收录两用机看起来很大,其实里面比较空,携带很不方便,在牧区还没有通电的时候,光靠电池来维持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燕舞”用了没几年便送给了邻居。

收音机的蜕变

        大约九十年代初,我家有了风力发电机,添置了黑白电视,收音机在一段时间里倍受冷落,电视机成了主流,不过,当时的转播台好像只在晚上转播节目,有时还没信号,风力发电机有时也不给力,电瓶总亏电,只有晚上才能看两三个小时,平时用起来毕竟不如收音机方便,这时的收音机在外观上也有了很大改变,款式很多,父亲就又买了一台小收音机,出去看羊的时候把它装在兜里,边走边听,去地里劳动就挂在树上,边劳动边听。有一次我到家里的果树地里逛,远远就听见咿哩哇啦的声音,以为果园里有人,来回转了几圈还是没发现人,耳边总传来说话声,实在是诡异。回到家里告诉父亲,父亲说是他把收音机挂在树上照看鸟儿,果子成熟的时候,鸟儿们专拣熟了的果子欺负,把收音机挂在果树上吓唬鸟,也太有想法了,不过这办法还真管用。

        再后来,父亲又换过几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收音机,每天早上他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国家大事,我们也习惯了听广播,直到几年前父亲开始用智能手机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很多,既可以接打电话又可以当收音机用。于是,旧式收音机便退居二线,放在角落里。

          而今,电子产品层出不穷,超越人的想象力,看的人眼花缭乱,计算机、dvd、 mp5种类繁多,收音机也趋于个性化、智能化,旧式收音机逐步被淘汰。父亲看信息,听新闻全靠手机和电视机。而且,一些电子产品本身就具有收音机的功能,手机有、电视有、汽车上有,随时随地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收听广播,就拿我的电脑小音箱来说说,如不细心看,它就是一个卡宴汽车模型,外观很炫,非常有创意,实则它就是音箱,除了具有播放声音的功能外,还可以实现调频,收听到更清晰的电台广播,语音清晰,内容丰富,通过usb端口可以输入自己喜欢的曲目,旧式的收音机和它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小时候听广播,不是觉杂音大,就是波段串了,声音时有时无,转天线、找信号是常有的事。如今的收音机更像玩具、艺术品,既具有观赏性,又不失其功能。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科技的发展让人跟不上脚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恐怕一点都不夸张,未来会是什么样?也许一个高智能化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