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还有没卖出的蜂蜜

2020-07-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封面作家

       作者:吴钊

     “谁家还有没卖出去的蜂蜜?抓紧说一声呀。”“石小强家的货都运走吗,卖完别忘告诉我一下。”

  这是我在西和县洛峪镇袁付村驻村帮扶期间,与该村村民石小勇之间关于销售村民蜂蜜的对话。这段对话是我由一名帮扶工作队队员变身蜂蜜推销员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我这段卖蜜故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我4月初来到袁付村开展帮扶工作后讲起。

  “作为省行帮扶责任人代表,你们到帮扶村后要认真落实省行党委关于帮扶工作的各项要求,尽快融入帮扶工作队的团队中,加强对建档立卡户的走访,履行好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掌握贫困户收入情况、对接好帮扶责任人的主要工作职责,及时向省行帮扶责任人汇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帮尽帮。同时,在驻村期间,大家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扶智扶志上下功夫、想办法,努力从认识和行动上引导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懒人思想,推动贫困户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的认知转变和行动转化,助力帮扶村早日摘掉未脱贫帽子。”省行帮扶工作队联络员杨波给我们这些即将出发的帮扶工作队队员的临行叮嘱,给我三个月的驻村帮扶工作勾画了工作抓手和努力方向。

      一

       2020年4月7日,作为省行派驻帮扶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帮扶责任人代表),我与另外4名同事,在杨波的带领下前往西和县洛峪镇喜集村的集中居住点。由于还处于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只能搭乘同事的私家车同行。我们早上8点30分出发,400多公里的路程,下午4点多才到达目的地。收拾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大家一起在集中点吃过晚饭,杨波和省行驻洛峪镇帮扶工作队总队长王永喜作了一番叮嘱后,各自散去。同住在集中点的几个老队员向我们5个新队员聊起了扶贫工作的感受,组织信任来到帮扶村助力贫困村脱贫、真心帮扶看到乡亲们生活日日向好以及远隔千里无法照顾家人的愧疚夹杂在一起,传递给我一个累并快乐的信号:驻村帮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要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用乐观的精气神、神圣的使命感和严谨的责任心来完成的一项非常光荣的工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到深夜才各自回到宿舍休息,而我却迟迟难以入睡,对接下来的三个月的驻村帮扶“怎么做、做什么”想了许多。不知何时,脑海中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也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既然接受组织上的安排来驻村帮扶,就要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拿你当知心人,也才会信任我们这些“外来的和尚”。思路和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做,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我前往袁付村向省行驻该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余效财同志报到。来村上之前,就听说余书记是个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人。闻名不如见面,一到村委会,他就向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起了袁付村村情,全村有多少户、多少人,其中建档立卡户有多少户,因病因学致贫的有几户,今年做了哪些帮扶工作等。一番介绍之后,让我这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城里人”,对余书记的认真态度和工作情怀肃然起敬,也因此认识到“帮扶工作不是花拳绣腿,也不是走马观花”,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就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挑起担子,实实在在的帮、用心用情的帮,才能深入人心帮出效果。

         二

     经过几天对帮扶政策和建档立卡户等相关资料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帮扶工作的琐碎繁杂,每天不是与同事走村入户了解贫困户家庭和收入情况,就是处理一些村民诉求和纠纷,甚或帮一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和五保户打扫卫生。就这样,随着驻村工作的逐步深入,通过走访和闲聊,与乡亲们也慢慢熟悉了。离村委会不远,有1位50多岁的村民老袁(考虑到个人隐私,姑且就叫他老袁吧)。听了村民对老袁以往经历的讲述,才知道老袁祖上三代老中医,年轻时也子承父业做了郎中,在村上也算是个人物,但因家庭变故导致家道中落,加之需要照顾精神失常的妻子,本人2019年又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因救治及时没有造成后遗症,但极大地打击了生活的信心,生活态度逐渐变得消沉怠惰。村上为解决老袁夫妇基本生活保障,给了夫妇二人享受国家二类低保的政策,但这仍然无法激发老袁对生活的热情,家庭环境、个人卫生和精神状态只能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

  真正激发我改造老袁思想的念头,是从一次帮他打扫家庭卫生产生的。那天帮扶队同事赵亮亮、村民袁志学和我三个人去他家,看到老袁蓬头垢面,无精打采的眼神和一身不知穿了多久的衣服,油渍似乎已在他的衣服上安了家,阳光照射都能看到反光,下雨估计也能做他的雨衣了,心里不由生出许多怜悯之情。

  这座三间砖混结构的平房是政府出资修建的,玻璃窗户被一层厚厚的尘土和污垢遮挡。一间20平米左右、算是客厅的房间,足足摆放了三张高低床,上面全是老袁当做“宝贝”舍不得扔的破烂,经常不打扫的水泥地面早已面目全非,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让人窒息的异味。客厅旁边的偏房是他妻子的卧室。由于精神失常,加之老袁混日子的心态,妻子基本常年待在房子里,吃喝拉撒也足不出户,除了能嗯嗯啊啊几声,语言功能已基本丧失。面对这样一个家庭,内心生出一种莫名的伤感,于是做了一个自认为胆大的决定,我要帮助老袁走出生活的阴霾,与那个颓废懒散的老袁做个决裂,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把每一天都过得精精神神。

  从此以后,只要在村上上班,我就会抽点时间过去跟老袁聊天,听他说自己的行医和生活的往事,也给他讲一些做人该有的道理。老袁是个心直口快、十分健谈的人,对国家扶贫政策说的头头是道,但也可能是因为很少有人走进他的心里,思想觉悟仅仅停留在说说罢了的层面,说完之后该怎样邋遢还是怎样邋遢,反正村上也没有几个看的起他的乡亲,索性就自我放任听天由命了。自从我进入他的生活后,他开始出现一些细微且向好的变化。有一天去他家,看他一瘸一拐的走路,原来是把脚给崴肿了,下午正好有辆顺车去镇上,我跟去给他买了瓶红花油,看着他穿的那双从不下脚的烂鞋子,又从网上给他买了两双运动鞋;有一天中午去他家,看到他那被油垢遮挡住原色的做饭锅和盛菜盆,想到他身体还在恢复期和严重高血压,于是又帮他买了两个盛菜盘子和铝锅;有一天去他家看他再用手揉搓泡在盆里的衣服和鞋,就去镇上帮他买了个洗衣板和刷子;有一天他的脸被村上的野蜂蜇肿,严重到眼睛都睁不开,没法自己做饭,我又赶紧跑到镇上给他买了些方便面和下饭菜。诸如此类的事,慢慢地让老袁从心里接纳了我,觉得我对他是真心实意的帮扶,自己也慢慢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转变,乡亲们都说他与过去简直判若两人。有一天去他家,看见他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窗户和洗衣盆也用我买的钢丝球擦得明亮如新;有一天去他家,他正在用洗衣板洗衣服,更令我惊喜的是他在院子里种了两株红色的月季花;有一天去他家,他拿出十几年前抄写中药方子的笔记本,并滔滔如流水的给我讲他记得药方。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老袁在慢慢地积聚着一股力量。有一天,老袁说他养的蜂产了13斤蜜,问我能不能帮他卖一下,看了装在13个塑料罐里的蜂蜜,还有那被擦得干干净净的罐子,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接下来蜂蜜卖给谁却成了我的问题。于是,这一次帮着老袁卖蜜,就有了后来给袁付村养蜂户卖蜜的故事。

        三

     老袁的蜂蜜品质没什么问题,他的蜜蜂是采食袁付村山上各种野花而成,营养价值相当丰富,但由于没有注册商标、没有卫生许可证、没有生产日期的“三无”产品,不能通过正规渠道去销售,唯一出路就是通过微信和电话向朋友售卖。办法总比困难多,就像我写的那首小诗一样“胸怀责任就不怕苦,心中有光就无畏黑”。当天我发了条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朋友们爱心采购很积极,没费什么周折就卖出了老袁的13罐蜂蜜。我开心地借了村主任的摩托,带上老袁到洛裕镇邮政所,看着快递员打好包装,拿到快递单号并发送给朋友们,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当我把910元蜂蜜款递到老袁的手里,看到了他眼眶中的泪花。他满面春风得对我说:“明年我要把蜂发展到20箱,到时候麻烦你再帮我卖啊!”在那一刻,让我有理由相信,那个习惯了被人看不起,被国家政策养着的老袁,已重新燃起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13罐蜂蜜的卖出,虽帮助老袁了结了一个心事,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职业蜂蜜销售员+送货员”的开始。过了两天,老袁的邻居袁永峰就找到了我,“听说你帮老袁把蜂蜜卖了,能不能麻烦把我的也帮着卖了?”。袁永峰家的情况我是熟悉的,妻子19年因脑溢血而瘫痪在床,至今由袁永峰和他的大儿子照顾,前两年大儿子外出打工挣了点钱全部看病上,目前除了种地解决基本温饱,很难有其他收入来源。除了再帮他们,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去拒绝这个的请求。于是,我又当起了袁永峰家蜂蜜的推销员,在朋友的爱心支持下,也很快卖掉了袁永峰的10斤蜂蜜。

  帮村上养蜂户卖蜜的事情很快在村民中间传开,有些人虽然没记住我的名字,但他们却知道帮扶工作队有个队员帮乡亲们卖蜜。只要谁家有蜂蜜他都给乡亲们再三叮嘱确保质量,然后自己送到快递点,以最快的速度邮寄到买蜜朋友手中,用最好的服务为乡亲们招揽“回头客”。就这样,6月9日开始到6月17日,陆陆续续销售了袁永峰家10斤、袁青彦家13斤、袁学林家22斤、石小强家22斤、袁腾建家28斤、邓根拜家59斤、石小勇家40斤和张新占家73斤,总计267斤蜂蜜,为上述8户养蜂户增收18690元。

  虽然在帮助乡亲们增收创收上通过个人努力做了一点成绩,但我深知仅靠我个人的力量无法可持续发展。在边帮助乡亲们销售蜂蜜的同时,我也边引导袁付村养蜂合作社负责人张新占抓紧申请注册商标和卫生许可证等资质,并通过朋友联系了阿里巴巴主管淘宝运营的人员,对方明确答复只要申请下相关生产资质,就可以通过线上销售袁付村蜂蜜,这样就可以实现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销售,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展养蜂产业创收,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个月短暂的驻村帮扶工作告一段落,乡亲们对我的挽留之情至今仍无法忘怀,而我也只能带着依依不舍之情,于6月末回到兰州继续我的本职工作和照顾年幼的孩子。虽然离开了袁付村,无法再做“蜂蜜运送员”的工作,但我“蜂蜜销售员”的身份依旧还在。随着我卖蜂蜜的故事已经在袁付村声口相传,起初由于信息对接不畅的原因,原先不知道我帮助卖蜜的乡亲,也给我打来了求助电话。7月6日,我接到袁付村村民袁彦红的电话,“你好,我还有30斤蜂蜜,麻烦你帮我买一下好吗?”“好的,我尽力吧!”朋友圈、同学群和朋友群又一次被激活,两天时间就卖光了他的蜂蜜。之前帮助卖过蜜的村民袁腾建又说他的蜂又产了30斤蜜,又得倾尽全力为他卖蜜了。帮乡亲们卖蜜已然成了我的第二职业,而我也很喜欢“帮人卖蜜、心中甜蜜”的获得感,继续为他们增收创收做好销售员。截止7月10日,我累计销售蜂蜜303斤,帮助9户养蜂户实现收入21210元。卖蜜帮扶,不但有效增加了养蜂户收入,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在袁付村村民的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利用袁付村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养蜂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相信他们一定会像辛勤的小蜜蜂一样,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逐步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

  “靡有不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袁付村短短三个月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我始终带着爱心、耐心和细心为乡亲们做好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工作路线,获得了袁付村袁付村村委班子、帮扶工作队和村民的一致好评,被村民称为“最美的帮扶干部”。朋友们“爱心采蜜”支持我的工作,我将蜂蜜带给五湖四海的朋友,乡亲们也用劳动换来了收入,甜蜜沁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希望在前行的路上生根发芽,我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喜欢诗人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段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久而久之,这段话也成了人生的座右铭,于我来说,既然做过“蜂蜜销售员”,就愿意继续为乡亲们的甜蜜做使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