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 人≠事 (2019-05-16)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雪霁晴空喜迎春

在爱不完群里看到赵芳师姐艾特一伙伴说:“情绪不解决问题。行为≠人。”印象好深刻。尤其是这个不等式:行为≠人!

前段时间少莉师姐还在群里分享,这件事情做错了,并不是这个人错了,错的是事件,而不是这个人本身,不能把一件事等同于做这件事的整个的人,即人≠事,道理也尤为深刻。

读到一篇文章,其中说到作家王朔和他的父母之间的感情和对话,好像也是把人与事混淆了,由否定事变成了否定人,由不接纳事变成了不接纳人,也深深刺痛了我。这段内容是如下:


作家王朔,号称“痞子作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叛逆放纵,油嘴滑舌,游戏人生,就像他一般。

可是,这样的玩世不恭的痞气背后,却是一片深情被辜负的苦痛。

年近五旬的他曾经跟母亲上过一档节目《心理访谈》,他执拗地问母亲:

“你爱我吗?”

母亲答:“爱”。

王朔再问:“那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坏人,你还爱我吗?”

母亲沉默良久,不作声。

王朔继续逼问:“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在逃犯,你还爱我吗?”

母亲答:“我会举报你”。

王朔自然不会杀人,不会变成坏人,可是,他这样执拗地一问再问,是因为,他痛苦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

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作为一个极为真诚,真诚到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这样一份势利凉薄的爱,还是深深地伤害了他。

谁能想到,油嘴滑舌,玩笑人生的王朔,是一个被父亲打到再也打不动的那一刻才停手的弱小孩子?

谁能想到,年愈不惑、“新京派”文学开创者的成功男人王朔,在母亲晚年的病床前,潸然泪下:

“你需要我爱的时候,我给你,但我需要你爱的时候,你又在哪里?”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王朔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他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于是,他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能勉强保护自身的尊严。

如果说,身处军区大院,永远政治正确的王朔父母,他们只懂得----“要教育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别犯法,别给社会添麻烦,别给她丢人“,这些责任、体面、尊严,让他们忽略了爱,忽略了情感。


曾几何时,我们也这样以“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心态,对孩子执着于有条件的、凉薄的爱,而深深地挫败着伤害着孩子的自尊!我们也是被所谓的“责任、体面、尊严”等所遮蔽,而对孩子忽略了爱,忽略了情感。

所幸的是,我们在无奈挣扎中苦苦探寻,终于寻求到了闪着爱的光芒的吸引力和爱不完。才让我们得以重见天日,回归正途,回归初心,回到正常而自然的生命的爱的源头,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亲子关系,而有机会再次拥抱属于我们自己的全部纯然无条件的爱的亲子关系!

任何人都会做错事。说了错话,写错了字,拿错了东西,走错了路…… 这都是正常而自然的,这错的是行为,是事件,而不是做事行为者这个个体本身!

再次警告自己:人和事绝不能等同,一定要分清人和事!爱他,就尊重他,如他所是!

有一篇文章里这样说:

真正的良性的亲子关系,不是控制和占有,而是彼此有界限感,去过各自独立的人生。

纪伯伦的诗歌《论孩子》中有一段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正视孩子建立独立人格、成为独立的个体的需求。

爱孩子,爱孩子纯然的本真,无关乎孩子的行为和事情!行为≠人! 人≠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