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消失的女人
最近有部饱受争议的综艺《你怎么这么好看》被喷成了筛子。
点进去看了眼,倒没有那么不堪。能感受到节目组的初衷是好的,想以帮助素人解决生活难题为目标,但的确是走得有些偏了。明星嘉宾们一边举着帮助的旗子,一边大肆鼓吹着返古价值观,他们一直明里暗里地告诉女性:拥有好皮囊才是最大的美德、只要化妆就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只能说这个综艺做得很扣题。好看才是题眼。
确实是殚精竭虑地助力我国女性在自我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该节目的第二期,丈夫不满妻子生完小孩后不懂浪漫、不爱打扮、心思全在小孩身上。
明星嘉宾们听罢赶紧跑去家里改造妻子、教其施妆涂粉来取悦丈夫。
这家有四胞胎,妻子每天育儿的时间长达15个小时,自己平时就连好好吃一日三餐的时间都没有。而怀孕期间更是遭罪,肚皮肿胀难忍只能跪着睡觉。
“好像是我害的一样...“ “我希望她能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 节目上的丈夫这样说。成千上万的丈夫或许都曾这样说过。
愿望是美好的,我相信这个丈夫也是真的关心妻子。只是社会上鲜有声音教育他怎么从老婆的视角看问题,怎么去体贴女性。他只看到自己的现实,却看不到妻子的现实。
不仅丈夫,节目组也好像看不到妻子活得有多累。他们想出的解决方法竟是给两人制造一场浪漫约会。
可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怎么打扮、怎么享受一次约会。这是最好解决、也是根本不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好像总是更主动地推动女性去做改变,可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这个社会系统。
今年是2020年,距波伏娃发表《第二性》和二战的女权运动过去了七十余年、距邓颖超成立女权同盟会过去了近百年。男女平等这件事似乎已经过于陈词滥调、甚至没什么好讨论了。
尤其作为90后一代,我们很多人从来没觉得男女平等是一项值得去争论和争取的事情。总觉得这是上一辈的命题和考验,而历史早给出过解答并已达到标准。
可事实或许并不若如此。
不仅仅是那些从综艺节目里被暴露出来的,现实中不平等依旧普遍存在着,只是习惯和传统施加了一道障眼法让它们轻易地隐了形。
2019年末各大平台的推荐阅读榜单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叫做 《Invisible women- Exposing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 暂译作:隐形的女人—揭露男权社会中的数据偏见,里面提供了一些关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男女平等的思考。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剖析了男女处境的不平等。其中至关重要的有两个维度:
一是身体与健康层面的,二是职场层面的。而这两件事情几乎是成年人展开大部分生命活动的基础。
01
关于身体与健康
每个人生了病,吃药和看医生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对于女人这个群体来说,这两个办法有时候都没有那么见效。
首先,药物自研究阶段到开发阶段再到出厂,几乎全流程都是忽略了女人的。
在研究阶段,很多药物都是拿雄性小白鼠做实验并以其实验结果为标准,却忽略了在雌性小白鼠身上有可能产生的无效或相反作用。
这是实验的第一步就在发生的系统性误差。
近五十年来一直有不同的证据表明,性别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有差异。
然而直到2007年,仍有90%的研究背后是基于雄性的数据。到2014年,22%的研究没有明确性别,在余下78%明确性别的研究中,超过80%只覆盖了雄性数据。
个人有所体会的是脱发问题,不仅困扰男性,也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女性,而专家针对女性脱发显然没有对男性脱发了解。
一个女人若去问自己脱发的原因,多半会被告知“成因复杂、难以预防”。
而治疗脱发最有效的药物米诺地尔酊,也只是一款针对男性开发的药物。虽然近年出了女性版本,实际上只是在男性版本上将浓度做了稀释。
近年来不少研究院表明其对女性药物和健康知之甚少。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医学行业内女性数据的缺乏,不少在男性身上证明的金科玉律更是被发现在女性身上无效:
在1987-2012年间,有关心血管的31个里程碑试验中, 仅有25%的女性参与者;
阿司匹林对男性预防心脏病有好处,但是在45-65的女性身上,几乎无用、每天少量阿司匹林对大多数女性预防癌症和心脏病方面无用甚至有害;
心脏植入装置CRT-D(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可以大幅降低患者猝死几率,能及时识别危及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发放相应治疗,避免发生猝死,传统认为其置入切点应为150毫秒,然而对于女性患者来说,130毫秒才是最佳切点,130-149毫秒区间的心电波对女性早卒有76%的减少作用。然而大量女性患者佩戴的却是适合男性的装置;
心脏病发作的时间影响生存率且白天发作存活率更高的这一概念多年来一直被奉为黄金标准,直到2016年的研究表明,若涵括女性实验者,实验结果是相反的:白天发作对生存率有负面影响。(中性粒细胞的反应对生存率的影响不同);
月经周期对女性服用药物的效果有影响,经期前半程女性更容易产生药物引起的心率失常;
儿童多动症和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多基于男童,女童在这两个症状的表现方式与男童有根本差异。
不光是药物实验上排除女性,再往前退一步,在决定什么药物被开发的伊始,女性药品也常被忽略。
比如影响世界一半人口的痛经问题,就从来未得到过切实解决。
有些人完全不受其所扰,但也有一部分人会疼到无法起身进行正常活动。与致命的疾病相比,痛经可能看起来不算太要紧,但其对女性健康而言是举足轻重的,重者会严重威胁到子宫健康。
诚然,社会资源有限,在分配的一步,资源常被调动用于更紧急的药物研究中。可是对男性来说,勃起困难这件事可是被各种想法儿研究过的。
其次,从医院层面来说,医生对女性的误诊几率远超男性。
现在的医学教育,仍然主要基于男性身体和数据展开,历史上也假设男女身体除生殖功能和体型外没有差异。
男性身体一向被作为“默认的” “常规的”,而女性身体则是“非常规”的;亚里士多德将女性身体称为“残缺的男性身体”;17世纪之前,卵巢没有名字,被称为“女性睾丸”... ...
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女性身体并非小版的男性身体,两者在细胞、组织、器官上皆有差异。男女心脏的跳动方式不同、女性心脏病发作后误诊的几率超过男性60%、肺功能不同、女性比同身高每天抽烟数量一样的男性更有几率得肺癌。
2016年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调查显示,年轻女性在医院的死亡率是男性的两倍,原因在于医生不能准确识别濒临危险的女性患者,因为她们所表现的症状与现有的、基于男性大数据的医疗常识有异。
在被医生诊断之前的步骤也系统性地对女人不那么友好:在很多西方国家,女性等待被治疗的时间普遍更长,瑞典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叫到救护车,女性平均晚一个小时被送医院、到了医院后平均比男性多等待20分钟。
我们都知道女性因生理结构比男性活得更久,然而我们不太了解的是,女性晚年大多是在疾病侵扰下度过的。
过去,活到85岁以上的老年人通常还可以有两年半的健康时间,现在对男性来说,健康的时间增加到了4年,而女性没有变。美国2013年的一个研究表明,其3140个县中,整体死亡率在下降,然而女性死亡率在攀升。
不少传统医学界人士仍然认为过度投入女性药物研究是一种资源浪费,我对医学知之甚少,但作者所罗列的事实我想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02
关于职场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全世界的办公楼里空调房都这么冷?
在纽约工作的时候,我和其他女同事夏天会在办公室里盖毯子,而男同事则不会这样做。
作者在书里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办公室的标准空调温度是1960年代左右根据男性的代谢静息率设定的,比普通女性要高出不少。而这个温度一直沿用至今。
这样依靠男性数据决定外部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
除了硬件上的办公环境对女性那么友好外,社会心理上对于男女的职业期许也有很大不同。
在我所工作的地方,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基层工作的员工里,女生比例很多,中层女性也不少,然而到了高层,女生的比例骤降。
我们这种类型的咨询公司是公认的女生比例高,且升职路径较为明确和稳定,第一年入职的初始比例中女生也多过男生不少。
那女生们都去了哪呢?难道女生比男生更喜欢跳槽吗?难道女生的工作表现不如男生出色吗?
答案昭然若揭。第一,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多项调查结果均显示:男生和与其工作能力相近的女生相比,更容易被升职加薪。
纽约爱乐乐团的例子很有代表性,1970年以前,乐团几乎没有女性表演者,然而自从推出只能听见声音而看不到脸的盲选政策之后,女性表演者的人数迅速飙升,十年时间就占了新聘用者的一半。
全世界范围内的女高管也同样人数稀少。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 在《Lean In》一书中感慨,站在高位有决定权和影响权的女人实在是太少了!而上层建筑里缺乏女性就决定了向下传导时利好女性的的政策和规定的缺乏。
就比如上文提到的药物研发,会不会正是由于掌握决策权的男人们难以理解痛经这事,所以才迟迟没有被研究。
巴菲特说的对,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需要和世界一半的人口竞争。
男人和女人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为使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应该被更平等地给予机会。比尔盖茨纵然有最聪明的头脑,但在贫困地区建造厕所的时候,只有Melinda才能告诉他,产品设计时要考虑到女人:她们去上厕所的路途通常要走很远,而且被强奸几率极高,她们需要封闭的厕所并且最好装得下自己和孩子两个人。
我相信如果没有Melinda,如果没有女性视角,他们的很多慈善举措或许只能帮助到一半的人。
第二,结婚生子对女性职业发展有阻碍作用。
很多女性升到中高层的年龄,和准备生小孩的年龄是相近的。只要是结婚了的工作女性,这时候都会面临一个抉择:顾家还是顾事业?而对于男性来说,这两个事情通常并不相悖,结婚生子往往对男性的职业发展还有积极作用。
“为什么一个女生去找工作,要向老板隐约的承诺,我最近不打算结婚,也不打算养小孩。为什么一个男性结婚是他的加分项?为什么结婚生子对男性的收入有正向的影响?为什么结婚生子会使女性收入普遍降低百分之二十?”
詹青云最近在奇葩说上的答辩上了热搜。她这一连串为什么,轻轻地戳着当代职场女性的脊梁骨。
两人结合后一人顾家一人顾事业没有什么不好,但只做家庭主妇的妻子常常会被认为“被老公养着”。这种偏见不仅来自男人—他们有时会忘记若不是妻子帮助处理家庭事务,做着隐形的工作,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职场发光发热—也同样来自其他女人,女人似乎不那么热衷帮助其他女性。
共勉。
在我国,女性婚后不工作的是少数,更为普遍的是双职工家庭。大多数女性都需要或者希望回归职场。对于这部分女性来说,同样做全职工作,她们婚后工资水平涨幅却低于男性,还通常会花更长的时间照顾孩子以及处理家务。
我很喜欢的一个女性脱口秀表演者Ali Wong曾讽刺地说,那届站出来告诉全世界说自己和男人一样聪明的女人全都是大傻子,因为自从她们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后,现在一个人要做两份工作:家里的工作量可是不会因为她出去上班而消失的。
当然,现在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男性会更多参与到做饭、家务和育儿之中,甚至很多人调侃说感觉矫枉过正、受到了反向歧视。
但必须承认的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带娃做家务的态度仍然有质的差别,同样辛苦工作,女生少陪孩子会被苛责,男生多做一些就会被暴风称赞。
说了这么多。希望以后少一些心里没b数的男权沙文主义们,少一些要求老婆洗袜子的李国庆。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like the world itself, is the work of men; they describe it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which they confuse with the absolute truth. ”
世界所呈现的现象,就像世界本身一样,是男人的杰作;他们仅从自己的角度描述它,并将其与绝对真理相混淆。
——Simone De Beauvoir
长按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2911/84fa2e5bf6276e27.png)
MaggieDeBlog